1.炎性肠道疾病(IBD)是肠道非特异性慢性炎症过程,包括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其病因不明,可能与免疫调控、遗传及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2.CD可累及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常见于末段回肠、结肠。受累肠段呈节段性分布,病变侵及肠壁全层,可发生出血、梗阻、穿孔、内外瘘等。
3.UC多累及结直肠,病变主要在粘膜及粘膜下层,有出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甚至恶变。
4.IBD病人由于食物摄入不足、吸收不良、腹泻及出血等,普遍存在营养不良,且多为蛋白质一热量缺乏性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贫血、水及电解质紊乱、维生素缺乏等。
5.IBD患儿,可引起生长迟缓,甚至停滞。由于儿童生长代谢旺盛,而IBD又属高分解代谢性疾病,营养需求增加。若常规饮食中营养摄取不足、又经胃肠道大量丢失,必然导致营养障碍而使生长停滞。
2.轻度、中度营养不良的IBD病人首选EN支持,多主张给予要素膳饮食。如果不能耐受则可部分给予PN支持。
3.IBD病人可短暂禁食,采用TPN治疗能使部分病人的症状缓解。有肠梗阻或需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人必须给予PN支持,以改善病人的营养及缓解临床症状,利于手术的实施,降低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
1.IBD早期病人无需禁食,可给予EN治疗。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适当限制膳食纤维的入量,避免刺激性食物。
2.常有贫血现象,应及时纠正。CD的贫血是多因素的结果,需注意补给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等。而UC病人多为单纯缺铁所引起,应给予足够铁剂。
3.IBD病人吸收不良,易发生维生素缺乏,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应予补给维生素A、D、E、K等。
4.腹泻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的大量丢失,应及时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防止低钾、低钙、低镁血症的发生。
5.IBD病人微量元素吸收障碍,丢失增加。在长期肠外营养时,应注意补充镁、铬、钼、铜等微量元素。儿童的锌缺乏可影响生长发育,应注意补充,
1.病变活动期需注意休息,应给予高热能、高蛋白质、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的少渣易消化食物。避免奶制品及化学性与机械性刺激的食物。
2.水杨酸制剂治疗,如柳氮磺胺吡啶0.5g~1.0g,4/d,口服。能起到控制和缓解症状的作用。
3.免疫抑制治疗:IBD活动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可缓解症状,采用泼尼松10mg~20mg,t.i.d,口服。或用硫唑嘌呤2mg/kg,口服。还可采用环孢素A或干扰素等。
4.抗生素治疗:继发感染时可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物治疗。
5.手术治疗:有合并症如肠穿孔、梗阻、肠瘘、出血等手术指征时,应切除病变肠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