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错位竞争、发力于低端市场:由于不具备外企大规模、大投入式的推广能力,国内药企便需要从自身实力出发,清晰定位,根据产品和学术的不同,有针对、有策略地投入。比如对于部分技术价值及创新性相对不高的产品,在达到推广效果的前提下,应该尽量简化推广规模和流程,以此减少投入;同时,由于外企总是习惯选择利润最大的第一终端A类市场,对象主要集中于高级医生,目标明确地投入产值。所以国内药企需要采取“差异性”战略,发力于外企介入不多的低端市场,充分开发产品的独特性,错位竞争取得优势。
二、以小见大、“传承”与“补位”共存:由于受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国内药企缺乏对产品进行纵深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大多沿用外企已经做好宣传的学术概念。然而,要突出中国特色,国内药企需在“传承”外企学术概念的基础上,“跟进”和“补位”,进而赶超对手。比如针对确有疗效的一两项指征的“点”进行较为透彻和精准的诉说,以小见大。
三、多层体系、强化客情维护能力:结合国内企业医药代表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设置功能齐全的多层级人才体系,组建强大的专业化推广团队,各级队员分工细致量才而用,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以此区别于外企管理层次简单的模式;同时做好营销队伍的素质升级,充分发挥客情维护能力,加大对客户的感情投资。
四、因地制宜,利用本土优势:由于国外推广模式大多程序化、方案不易变动,这种全球标准化的模式缺乏对中国具体国情的针对性。国内药企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将中国文化融入推广活动中,造就独特的符合国情的传播方式。比如外国人认为简洁直抒的交流方式可以表达明白,但在中国,节日问候文化则可以蕴含很多的商业内容;同时利用政治和环境的促销能力,推广策略与时政紧密相连,把握政策机会。
五、推广创新,结合多重形式:国内企业在产品研发和推广形式上都要创新,模仿也要进行创新型模仿,这样才有生命力。理解学术推广不是仅限于开会,而是利用多种手法多种形式进行整合传播。比如可以采取利用继续医学教育、专业媒体广告、循证医学组织、分级分类会议营销、课题推广、专家网络建设、样品赠予等多重形式相结合的手法,走出中国韵味。
虽然现在看来国内药企与外企有着明显差距,然而,发挥中国特色的推广模式,正是在分析并认清这种差距的同时,找准自我定位,巧妙利用这种差异,改善自身不足,将外企模式与中国本土特征巧妙的融合,将差异转变为可以利用的优势。总的来说,国内药企要立足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从企业自身情况出发,让理论有效落地,探究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推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