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前三起艾滋就业歧视案中给予原告法律帮助的“天下公”公益组织执行主任于方强介绍说,安徽小吴、四川小军、贵州小海(均为化名)均因案件败诉或不被受理,未能通过正规渠道找到工作。目前他们隐瞒病情外地就业或待业在家,生活与工作尚未回到正轨。
小吴二审上诉时曾向中国艾滋病防治宣传大使寄出公开信,向全社会呼吁:“感染者并不可怕,我们可以做很多种工作而完全不会影响他人,请不要把我们排斥在这个社会之外!”
但是,他迎来的还是败诉。至今,小吴仍然没有勇气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并换掉了之前的手机号码,以减少诉讼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人们的偏见和恐惧让我不知如何与社会建立起信任感。”他说。
中国卫生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近50万例。
中国全社会都在为关爱艾滋病患者做着更多的努力,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之际,全国各地举办一系列活动,呼吁人们平等对待和关心这一特殊群体。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日在与防艾民间组织代表座谈时,与艾滋病感染者一一握手。他说,今天的发言要“零歧视”,大家自由发言,多讲问题,多提建议。
他还说,目前艾滋病虽然还无法根治,但可防可控,要消除对艾滋病不必要的恐惧心理。
代理四起艾滋就业歧视案的六位律师于29日共同向国务院法制办寄送了一封建议信,要求审查《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删除其中的“艾滋病不合格条款”,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平等就业权。
于方强指出,社会歧视将大大影响艾滋病防治效果,因为歧视会把艾滋病病人与社会隔离开来,最终导致他们对社会的仇恨,隐瞒病情甚至报复公众,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副主任陈伟认为,“天津小峰事件”根源不在医生、医院,而在于卫生机制,比如,一些医院治疗艾滋病人要上报卫生局,如果卫生局批示可收治,医生就会给病人做手术。但遇到急诊病人,或者周末,联系不到卫生局的时候,医生怕破坏规定,不敢接诊。因此,卫生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更完善的接诊政策。
“只有走到艾滋病人的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地消除阴影。艾滋病就是一个慢性病,中国社会现在的问题不仅是对疾病的不理解,还有对患者群体的不理解。”陈伟说。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沈洁介绍说,绝大多数医院都有接诊艾滋病病人医护人员应急措施,比如即时抗病毒治疗等。但在实际情况中,执行起来依然缺乏保障,特别是在边远地区。目前仍需完善医生、护士安全保障方案。
于方强建议,政府部门带头修改歧视性政策条款,并出资进行大规模防艾宣传。“这对消除全社会艾滋病歧视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同时,政府还可与民间组织共同成立机会平等委员会,受理艾滋病歧视投诉,不用都走诉讼程序,节省司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