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肿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四大症状,好发于下肢髂股静脉和腘静脉,可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相当于西医的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往称血栓性深静脉炎。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因为创伤或产后长期卧床,以致肢体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瘀血阻于脉络,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而发本病。
1.血脉损伤跌仆损伤、手术等可直接伤害人体,使局部气血凝滞,瘀血流注于下肢而发生本病,如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瘀血流注,亦发肿胀,乃血变成水之证。”
2.久卧伤气产后或因长期卧床,肢体气机不利,气滞血瘀于经脉之中,营血回流不畅而发本病。清。吴谦所著《医宗金鉴》曰:“产后闪挫,瘀血作肿者,瘀血久滞于经络,忽发则木硬不红微热。”较明确地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发病特点。
3.气虚血瘀多因年老、肥胖、瘤岩等,致使患者气虚,气为血帅,气虚则无力推动营血运行,下肢又为血脉之末,故易发生血脉阻塞。
西医学认为血流滞缓、静脉管壁结构改变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而外伤、手术、分娩、肿瘤等可直接诱发本病。
1.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的股肿发生在下肢。多见于肢体外伤、长期卧床、产后、肿瘤和其他血管疾病及各种手术、血管内导管术后。发病较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主要表现为单侧下肢突发性、广泛性粗肿、胀痛,行走不利,可伴低热。后期可出现浅静脉扩张、曲张,肢体轻度浮肿,小腿色素沉着以及皮炎、臁疮等。由于阻塞的静脉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一。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疼痛是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早期以小腿部疼痛为其特征。肢体肿胀一般较局限,以踝及小腿部为主,行走时加重,休息或平卧后减轻,腓肠肌压痛,霍曼征阳性。一般无全身表现。临床上常称为周围型。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突然性、广泛性的单侧下肢粗肿是本病的临床特征。一般患肢的周径可较健侧增粗5~8cm.疼痛性质为胀痛,部位可为全下肢,以患肢的髂窝、股三角区疼痛明显,甚至可连及同侧腰背部或会阴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全身反应并不十分严重,体温可在37℃~38℃左右。疾病初期主要是表浅静脉的网状扩张,后期可在患肢侧的下腹部、髋部、会阴部都见到曲张的静脉。临床上常称为中央型。
(3)继发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栓起源于小腿肌肉内的腓肠静脉丛,顺行性生长、蔓延扩展至整个下肢静脉主干,或由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逆行扩展到整个下肢静脉者。临床上此被称为混合型。以前者较为多见,常发于手术后。临床表现兼具小腿深静脉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
另外,本病早期可出现急性股动脉痉挛(疼痛性股蓝肿)和肺动脉栓塞两种危重性的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
(4)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是指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期,由于血液回流障碍或血栓机化再通后,静脉瓣膜被破坏,血液倒流,回流不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引起肢体远端静脉高压、淤血而产生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形成等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核素静脉造影、多普勒血流和体积描记仪检查为无创性检查方法,有助于明确患肢血液回流和供血状况。静脉造影能使静脉直接显影,可判断有无血栓及其范围、形态及侧支循环状况,不仅有助于明确诊断,亦有助于直接观察治疗效果。
1.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本病多发于成年人,多为从事较长期的站立性工作和重体力劳动者;发病隐匿,进展较缓慢,以双下肢同时发病为特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患者双小腿浮肿、沉重感,站立位肿胀明显,抬高患肢后则肿胀明显减轻或消失;后期可见较明显的浅静脉曲张及其并发症,如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小腿溃疡等;应用肢体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测和深静脉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2.淋巴水肿下肢肿胀常见的另一个原因是淋巴水肿。但淋巴性肿胀并非指陷性,状似橡胶海绵,肿胀分布范围多自足背开始,逐渐向近心侧蔓延;皮肤和皮下组织增生变厚;慢性淋巴功能不全发展至后期形成典型的象皮肿,皮肤增厚、粗糙而呈“癣”状,色素沉着和溃疡形成者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