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随着人类的发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渐有了对阴阳的认识。阴阳的概念,早在夏商时代就已经形成,战国时期已形成阴阳理论。如《易经》八卦中阴阳的爻的出现,《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即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及规律。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考阴阳原义,“阴”为云之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阳”为日之出;月为阴、日为阳。从字形上分析,阴阳二字均有“阝”(偏旁),“阝”即“阜”,“阜”为山、为岗、为高地,所谓阴阳,无非是山的两面,一面为暗,一面是明,阴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都以“阜”为坐标,没有阜,也就无法分阴阳了。由此引申出阴是指山之北,河之南;阳是指山之南,河之北。‘高山的北面,河水的南面,都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因此为阴;高山的南面,河水的北面,则是阳光普照的地方,因此称为阳。
郭沫若(1892~1978),近代中国的政治家、思想家、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和中国先秦历史的权威,也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研究《周易》的第一人。早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
阴阳符号的产生:在中国古文字生成之前,古人用“——”符号表示阴性属性的东西,并称这个符号为阴爻;将“—”符号表示阳性属性的东西,并称阳爻。郭沫若认为:阴阳符来自男女生殖器,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符号像男根,“——”符号像女阴平面截图,所以由是推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这一观点大概与郭沫若先前学过医有关。近代,钱玄同在1923年《答顾颉刚先生书》中说:“我以为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东西。‘乾’‘坤’二卦即是两性生殖记号。”20世纪80年代末,青年学者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中也论证了阴阳八卦的起源与生殖器崇拜论有关,当代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为此书作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