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其中,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统称为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为多见。该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疾病。
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均可致人泄泻,但尤以寒、湿、暑、热较为常见,其中又以感受湿邪致泻者最多,因脾喜燥恶湿,湿邪困脾,脾失健运,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水食相杂,并走大肠而成泄泻。寒邪或暑热之邪,除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也能直接影响脾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使之功能障碍,而引起腹泻,但多夹湿。
2.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或多食生冷,或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使脾运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生泄泻。
3.情志失调忧郁恼怒,精神紧张,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或忧思伤脾,脾气不运,土虚木乘,升降失职,运化失常,而成泄泻。
4.脾胃虚弱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或久病体虚,或素体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肾气不足;或房室无度,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而成泄泻。
1.湿邪侵袭证发病急骤,大便稀薄或夹黏液,每日数次或10余次,腹痛肠鸣,肢体酸痛,苔白腻或黄腻,脉需或滑数。
2.食滞肠胃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食物,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
3.肝气乘脾证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肠鸣,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4.脾胃虚弱证大便时溏时泄,反复发作,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食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5.肾阳虚衰证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不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健脾化湿。湿邪侵袭证,寒湿内盛者,治以散寒化湿,湿热伤中者,治以清热利湿;食滞肠胃证者,治以消食导滞;脾胃虚弱证者,治以益气健脾,化湿止泻;肝气乘脾证者,治以抑肝扶脾;肾阳虚衰证者,治以温补脾肾。
部位及取穴:腹部、腰背部、下肢部;中脘、天枢、神阙、关元、气海、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八髎、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风池、风府、肩井、曲池、外关、合谷、大椎、章门、期门、肝俞、胆俞、太冲、命门。
1)腹部操作:用一指禅推法推中脘、天枢、关元、气海,每穴约2分钟;用指按揉中脘、天枢、神阙、关元、气海,每穴约2分钟;掌摩法摩腹,约6分钟。
2)背腰部操作:用一指禅推法推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每穴约2分钟;用拇指按揉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每穴约2分钟,以酸胀为度;用擦法横擦八髎,以透热为度。
3)下肢部操作:用拇指按揉两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每穴约1分钟,以酸胀为度。
1)湿邪侵袭证
①用拇指按揉风池、风府、肩井、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每穴约1分钟,以酸胀为度。
3)肝气乘脾证
①用拇指按揉章门、期门、肝俞、胆俞、太冲,每穴约1分钟,以酸胀为度。
3.饮食、生活要有规律,避免食生冷刺激与不易消化食物,禁食荤腥油腻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