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以脚丫糜烂瘙痒伴有特殊臭味而得名。若皮损处感染邪毒,足趾掀红肿痛,起疱糜烂渗液而臭者称“臭田螺”、“田螺疮”。我国南方地区气温高,潮湿,发病率高。多发于成年人,儿童少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夏秋病重,多起水疱、糜烂;冬春病减,多干燥裂口。
脚湿气主要发生在趾缝,也见于足底。以皮下水疱,趾间浸渍糜烂,渗流滋水,角化过度,脱屑,瘙痒等为特征。分为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但常以1~2种皮肤损害为主。
①水疱型:多发在足弓及趾的两侧,为成群或分散的深在性皮下水疱,瘙痒,疱壁厚,内容物清澈,不易破裂。数天后干燥脱屑或融合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显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
②糜烂型:发生于趾缝间,尤以3、4趾间多见。表现为趾间潮湿,皮肤浸渍发白。如将白皮除去后,基底呈鲜红色。剧烈瘙痒,往往搓至皮烂疼痛、渗流血水方止。此型易并发感染。
③脱屑型:多发生于趾间、足跟两侧及足底。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屑,皲裂。常由水疱型发展而来,且老年患者居多。
水疱型和糜烂型常因抓破而继发感染,致小腿丹毒、红丝疔或足丫化脓,局部红肿,趾间糜烂,渗流腥臭滋水,胯下器核肿痛,并可出现形寒发热、头痛骨楚等全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