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棉絮温和灸:即以一条长12~15mm,直径8~10mm的圆柱状棉絮施温和灸,多用于头部,灸处仅要求出现一红斑。
2、铁锤灸:灸具为一个有木柄的铁锤,锤的两端是直径2~3cm的圆面,与艾炷底面直径相当。施灸时,先将两个铁锤的金属部分浸入沸水中约一个小时,然后取出,立即置于施灸的部位,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取掉。如出现明显的红斑,即已达到灸治的目的,如红斑不显,可放置第二个铁锤。
3、石灰灸:将一块新鲜的生石灰置于一张硬纸中央的小孔上,放在需施灸的部位,然后在石灰上洒水数滴,这样即可按照要求产生一定深度的皮肤灼伤,达到类似直接灸的效果。
4、火药灸:在一块木板上敷一层火药,宽约3cm,长度与患肢相等。将患肢移近火药,相隔约18cm许,然后将火药点燃。伤口用白菜叶敷裹。此法多用于麻痹症患者。
5、棉布灸:取洗去胶质的棉布一块,浸于碱式醋酸铅的溶液中,浸泡后取出晾干,剪成宽度相等于艾炷高的小条。将其卷起,缝成布袋条状。用阿拉伯树胶粘于施灸处灸治。
6、灸器灸:其中以法国拉兰氏研制的执灸器较为有名:为一金属环,环上附有针二枚,可将灸炷十字形地固定于环中,环下有三个不易传热的乌木小球作为支持,使环不与皮肤接触;环后有一木柄,供施灸者执持。
我国的灸法传入西方后,曾在18世纪一度风行,但从19世纪中叶起逐步衰退。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近现代西方医学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还可能与传向西方的灸疗法本身不完善有关,如:在选穴配方上,不明白辨证论治,完全按病痛处施灸;在施灸材料上,五花八门,随心所欲;在施灸方法上,一味强调损伤重、痛苦大的着肤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