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卷二十六、二十八》:“鼻衄不止,灸涌泉二穴,百壮”。“治吐血法,虚劳吐血,灸胃管三百壮;……凡口鼻出血者名曰脑衄,灸上星五十壮;吐血、唾血,灸胸堂百壮,忌针;吐血腹痛雷鸣,灸天枢百壮;吐血唾血,上气欬逆,灸肺俞随年壮”。“第七椎两边各五寸,主尿血;又灸大敦,各随年壮”。
《类经图翼·十一卷》:“血证吐血:百劳、肺俞、心俞、(夏止五壮)、膈俞、肝俞、脾俞、肾俞、脊骨、中脘(虚劳吐血)、天枢、太渊、通里、间使、大陵、外关(刺)、足三里;……衄血:上星(灸一壮即止,一曰须七七壮,少则不能断根)、囟会(亦如上星)、百劳、风门、膈俞、脊骨、合谷、涌泉;……便血:中脘、气海,上二穴灸脱血色白,脉濡弱,手足冷,饮食少思,强食即呕,宜灸之,其效如神。凡大便下血,诸治不效者,但取脊骨中与脐相平,须按脊骨高突之处,觉痠疼者是穴,方可于上灸之,不疼者非也,灸七壮即止。如再发即再灸七壮,永可除根。至于吐血衄血一切血病,百治不效者,经灸永不再发;……尿血:隔俞、脾俞、三焦俞、肾俞、列缺、章门、大敦”。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鼻衄不止,刺督脉痖门一穴,手阳明经合谷二穴,足阳明经内庭二穴”。
《杂病穴法歌》:“吐血尺泽功无比,衄血上星与禾髎”。
《针灸聚英·卷二》:“吐衄血:身热是血虚,血温身热者,死不治。针隐白、脾俞、上脘、肝俞。下血:肠血多在胃与大肠。针隐白,灸三里。”
《神应经》:“鼻衄:上星(灸二七壮)、绝骨、囟会;又一法:灸项后发际两筋间宛宛中”。“咳血:列缺、三里、肺俞、百劳、乳根、风门、肝俞”。“呕血:曲泽、神门、鱼际”。“便血:承山、复溜、太冲、太白”。“小便赤如血:大陵、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