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对津液的作用表现为气能生津、行津、摄津三个方面。
1.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与输布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津液源于水谷精气,而水谷精气赖脾胃之腐熟运化而生成。气推动和激发脾胃的功能活动,使中焦之气机旺盛,运化正常,则津液充足。“水化于气”(《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气可化水”(《程杏轩医案续录》)。所以,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均离不开气的作用。故三焦之气失职,则津液停聚而为湿为水为肿。如太阳蓄水证,水热互结于膀胱,气化不行,津液不布,则口渴而小便不利,治以五苓散助气化而散水邪,膀胱津液得以化气,升腾于上,敷布于脏腑而还为津液,不生津而渴自止。所以气旺则津充,气弱则津亏。
2.气能行津:气能行津指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排泄的动力。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作用于脏腑,表现为脏腑的升降出入运动。脾、肺、肾、肝等脏腑的升降出入运动完成了津液在体内的输布、排泄过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所谓“气行水亦行”(《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异常时,津液输布、排泄过程也随之受阻。反之,由于某种原因,使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受阻而发生停聚时,则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亦随之而不利。由气虚、气滞而导致的津液停滞,称作气不行水;由津液停聚而导致的气机不利,称作水停气滞。两者互为因果,可形成内生之水湿、痰饮,甚则水肿等病理变化。这是在临床上治疗水肿行气与利水法常常并用的理论依据之一。
3.气能摄津:气能摄津是指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体内的津液在气的固摄作用控制下维持着一定的量。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体内津液任意经汗、尿等途径外流,出现多汗、漏汗、多尿、遗尿的病理现象,临床治疗时应注意补气固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