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证是一种脾胃虚损,运化失健引起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饮食异常为特征。本病多见于三岁以下婴幼儿,故又称“奶痨”。因起病缓慢,病程缠绵,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曾被古人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本病属西医学营养不良。
“疳”字的含义,有两种解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说“疳者甘也”,指小儿过多吃了肥甘生冷,饮食失调,脾胃受损,日久形成疳证;另一说“疳者干也”,指发病机理由于脾胃气虚、津液干涸,以致形体消瘦而干枯。
脾胃失调是主要原因。小儿为“脾常不足”之体,饮食失调,喂养不当,或其他因素(如长期呕吐、慢性泄泻、病后失健)均可导致本病发生。
病初症轻,仅为脾胃不和,运化失健;进一步发展,脾之虚弱加重,并可有积滞内停,壅滞气机,形成虚中夹实之证;病久脾脏虚损,津液干涸,气液耗伤,甚者气血虚亏。若脾病及肝,肝血不足,可两国羞明,白翳遮睛;脾病及心,心火内炽,上熏口舌,引起日内生疮;脾病及肾,肾精不足,骨失所养,则骨骼畸形;
脾病日久,中阳失展,气不化水,水湿泛滥,全身出现浮肿。
1.长期喂养不当,饮食失调(偏食、挑食)及疾病影响。
2.消瘦、不食、面色苍白,精神萎软,嗜异食症及发育迟缓等。
3.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弛。重度肌肉萎缩,心音低钝,脉搏减慢,血压偏低,凹陷性水肿等。
4.轻度(即1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15%~25%;中度(即Ⅱ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25%~40%;重度(即Ⅲ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