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一种症状,古代文献称“吵”,又称“吵逆”。呃逆一证,轻重差别极为明显。如偶然发作,大都较轻,常可自行消失。或刺鼻取嚏,或突然给以惊恐,或闭气不令出入,皆可取效。若持续不断,则需根据寒热虚实辨证,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始能渐平。
若在其他急、慢性病之严重阶段出现,则为病势转向危重的预兆,谓之“土败胃绝”,预后不佳,更应倍加注意。
胃气上逆动隔是造成呃逆病的基本病因。而引起胃失和降的病理因素,则有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及气血亏虚等方面。此外,肺气失于宣通,在发病过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树图思维导图`搜集整理。
1.寒气蕴蓄 呃声沉缓有力,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则甚,口不渴,舌苔白,脉迟缓。
2.胃中燥热 呃声洪亮,连续有力,冲逆而生,喜冷饮,面赤,舌苔黄,脉数。
3.气郁痰阻 呃逆连声,胸胁胀闷,由抑郁脑怒而发作,情志转舒则稍缓,头昏目眩,舌苔薄腻,脉弦滑。
4.气血亏虚 呃声低沉无力,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1.治则 和胃,降气,平呃树图思维导图`搜集整理。
胃寒者加温中祛寒;胃热者泄热通腑;气郁痰阻者辅以降气化痰;气血亏虚者温补脾胃。
2.常用穴位及部位 缺盆、天突、膻中、中脘、章门、期门、膈俞、胃俞、内关等穴。
4.基本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坐于右侧,以中指端按揉缺盆穴,以酸胀为度,每侧1分钟;然后按揉天突穴半分钟,再揉、摩膻中1分钟。此三穴均能宽胸降逆。
继以上体位,揉中院1~2分钟;摩章门、期门左右各1~2分钟;再指揉双上肢内关穴。
患者取坐位,医生立于后侧以双指揉法施于膈俞、胃俞,各1分钟。以有酸胀得气感为佳。最后搓背及胁助。
对胃寒者,加强揉中脘,以胃脘有温热感为佳。并在背部胃俞加横向擦法以热为度。
对胃燥热者,加按、点上、次髎,按压涌泉穴,以酸胀为度树图思维导图`搜集整理。
对气郁痰阻者,加摩中府、云门穴,并加强揉摩章门、期门;按揉丰隆穴。
对气血亏虚者,加揉摩气海、关元;背部加捏脊法;按揉内关、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