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脑器质性疾病:因累及与睡眠的发生与调控有关的脑部结构如前脑基底部、丘脑、脑桥等引起,见于包括供血不足在内的各种脑病变。s一eeg常见rem潜伏期延长,次数减少(≤3次),比例下降(<20%)。
(2)躯体疾病:见于内分泌失调、代谢障碍和感染中毒性疾患和睡眠呼吸障碍等,以及各种躯体疾病引起的疼痛、心悸、气短、咳嗽、尿频等不适症状的干扰。主要表现为睡眠表浅片断。
(3)心理因素:因负性生活事件或工作过度紧张等,引起精神焦虑、紧张、思虑过度所致,最为多见,大多伴有各种神经症状。
(4)清醒-睡眠节律失调:主要见于长期生活不规律,夜班或倒班工作等情况。
(5)药物性失眠:与药物本身的兴奋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撤药反应以及白日镇静剂引起的清醒-睡眠节律失调有关。
(6)老年性失眠:除系躯体功能老化的表现外,也与老年期各种颅脑-躯体疾患增加、用药增多、各种精神因素增加以及体力活动减少等有关。
2.认知-行为疗法适用于因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可有较持久疗效。
(1)认知疗法:消除或纠正患者对失眠产生的不正确认识,和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每周2~3次,每次1小时,连续2~3个月。例如纠正患者对睡眠时间的过高期望;指出白天症状在一定程度上与对失眠的焦虑恐惧有关;指明作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分析既往疗效欠佳的原因等。
(2)行为疗法:教授患者一套“睡眠卫生”,如上床前后如何保持精神躯体的松弛;一旦不能入睡,即行起床进行一些轻松的文体活动,避免失眠与卧床形成条件刺激等。
3.药物疗法:主要应用一过性或短期失眠,且不宜连续应用5~7天以上,对慢性失眠,应该仅在过度疲劳紧张、疼痛不适或次日有重要活动等情况下,偶尔采用,并根据失眠特点使用时效长短不一的安眠药物。应警惕药物的副作用、禁忌证和长效安眠药次日的延续作用。
4.其他治疗理疗、针灸、耳针、中药等均可酌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