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白血病病人一旦确诊后,西医以化疗为主,但化疗的副作用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中药可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增强化疗的疗效,防止化疗的耐药性,提高机体免疫力,经正规系统的康血宁治疗后,可达到长期无病生存。
现代医学认为血液病是指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有血液异常改变的疾病。凡涉及造血系统病理生理并以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均属于血液病范畴。我们大体可将血液病划分为红细胞系统疾病、白细胞系统疾病,出凝血性疾病及其他一些疾病。
中医对血液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中医学认为,此类疾病的形成是由于素体正气不足,饮食失调,后天营养失衡,情志抑郁,脾胃虚弱等因素致使精亏血虚,正气虚损,又感染理化及生物等外邪所伤,各种因素均致气血化生不足,内不能养五脏,外不能御邪固表,终致气血阴阳虚衰而引起各种疾病。
中医学所讲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不节,房劳过度,邪毒等伤及气血脏腑,尤是影响到肝脾肾及骨髓,因而出现血虚及虚劳诸症。例如风寒可以直中三阴,三阴包括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及厥阴肝经,使肝脾肾三脏受损;七情妄动,大怒伤肝;思虑过度,伤及心脾;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房劳伤肾,使肾之阴阳亏损;邪毒(包括化学、生物类有害物质)入血伤髓。当这些致病因素影响上述脏腑及造血功能时,不仅出现本脏症状,还会出现血虚征候。《皇帝内经》记载:"精气内夺则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类证治裁》记载:"凡虚损起于脾胃,劳瘵多起于肾精",也说明这种虚损病由于精气内夺引起,并与脾肾有关。精气气血是人体正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如《内经》记载:"邪气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血液病人易感染发热,气虚不能摄血,阴虚又生内热,以及外感发热,热伤血络或迫血妄行,皆可引起出血。这是血虚、发热、出血三方面症状的发病机制。
根据血液病患者乏力、头晕、心悸,易外感发热症状体证,血液病当属祖国医学的"虚劳""血证""温病"的范畴。又与"急劳""热劳""血枯"相似。《医门法律》关于虚劳的论述为,虚劳之症 ,金匮述于血庳之下,可见劳则比劳其精血也。营血伤则内热起,五心常热,目中生花见火,耳内蛙聒蝉鸣,口舌麋烂,不知五味,鼻孔干燥,呼吸不利,怠惰嗜卧,骨软足酸,营行日迟,卫行日疾,营血为卫气所迫,不能内守而脱出于外,或吐或衄,或出二阴之窍,血出即多,营血有立尽而已,不死何待耶。关于急劳和热劳,《圣济总录》中云:“热劳之证,心神烦躁,面赤头痛,眼涩唇焦,身体壮热,烦渴不止,口舌生疮,饮食无味,肢节酸痛,多卧少起,或时盗汗,日见赢瘦者是也"."急劳之病其证与热劳相似".关于血枯,《素问》中云"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
总之,血液病发病原因不外乎外邪入侵和内伤两方面。外邪主要为温热毒邪,以及由于各种因素所致的血瘀,痰凝;内伤则主要为气虚及阴血不足。其发生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邪毒内侵深至骨髓,内耗真气精血,阴阳失调,正气衰败,易受外邪侵袭,统摄无权或热迫血行。
出凝血性疾病的病机为血瘀,起因由肝郁化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或因虚内热;出血之因或由淤血阻络,血行不畅而外溢,或由热迫血行,溢出脉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