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艾滋病尚无统一认识,有“温疫”说、“伏气温病”说、“虚劳”说等。我国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派中医医务人员赴非洲坦桑尼亚进行中医药试治艾滋病工作,试治上万例次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初步积累了临床认识和治疗经验,国内临床研究和科研工作也不断深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许志仁说,实践证明,规范的中医药治疗对艾滋病有确切的疗效,可明显改善艾滋病病人发热、咳嗽、乏力、黏膜溃疡等临床症状,提高和稳定艾滋病病人免疫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减轻抗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临床数据分析结果也提示,中医药治疗对发热、咳嗽、乏力等主要症状改善明显,其中以改善乏力、增加体重最为突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苏钢强介绍,已通过验收的“十五”科技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评价研究”,完善了8个中医药艾滋病治疗方案,探索了一种疗法并建立了一个药物代谢的研究平台。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对改善艾滋病的症状体征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为加大艾滋病防治力度,体现政府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关怀,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财政部2004年开始联合实施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目前试点项目已由2004年最初的5个省扩大到了17个省(区、市)。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先后共计投入约1.6亿元,为近万名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提供了免费中医药治疗。截至2009年6月,正在接受治疗的有5972人,其中一直坚持治疗48个月的患者和病毒感染者有1570人。
许志仁说,为保证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国际中医药管理局和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建立了符合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特点和需要的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的技术方案和资料积累,为相关科研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临床资料。项目实施过程中,还针对不同感染途径的艾滋病患者特点,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状况,探索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诊疗和管理模式;通过技术培训和临床实践,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水平不断提高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技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