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科学的发展,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如传染病逐渐被控制,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据报道,20世纪初世界传染病死亡率为580/10万,高居人类死亡谱榜首,此后呈现持续、稳定的下降势态,到20世纪末大多数国家已降至30/10万以下。取而代之的是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类心身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此外,据分析人类死亡的前10种原因中,约半数死亡直接或间接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而不良生活方式又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相关。种种事实说明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足以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质,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已不再停留在身体上无病的水平,而是追求心身的舒适和协调。1977年美国医学教授恩格尔(G.L.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指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患者、患者生活的环境以及由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从而确立了“生物-心理-社会” 新的医学模式,并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认同。
“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心理和社会各因素的综合作用。并认为“外界的社会因素或个体的生物因素都须通过个体的心理反应才能主动调节人际关系和自身的心身关系, 而这个关系的和谐程度在健康与疾病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护理工作也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由功能制护理转变为整体制护2 绪论理,改变了以前只注意局部,忽视整体;只注意患者的生理变化,忽视患者的心理变化;只注意疾病的生物性,忽视心身的统一性;将护理对象视为生物体,忽视护理对象是个有血有肉、有思有情与周围环境密切联系的“社会人” 等弊端。护理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护理心理学的形成并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使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模式中占有了重要地位,成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一时期心理护理工作主要还是针对患者,工作范围大多局限于医院。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不仅对身体舒适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且要求心理上舒适和健全。1994年北美护理诊断协会(NANDA)通过的128种护理诊断中,就有一半以上的护理诊断与心理、社会功能有关。另外,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人们保持心理的健全和情绪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护理心理学得以快速发展,心理护理的对象不再限于患者,还包括有潜在影响健康因素的健康人;心理护理的范围也由医院扩展到家庭、社区;护理心理学的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心理护理的诊断方法和干预技术也不断增多。总之,在此阶段是护理心理学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