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既受六气之益,又受六气之害,天之六气变化相移,如化非其时,不能与节气相应,就会有胜复太过不及之变。这种变化如果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或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便形成了六淫邪气,人感之则病。由于六淫有太过不及之异,人体脏腑经脉阴阳又有偏实偏虚之别,所以疾病的发生是变化多端的。其基本规律是:“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素问·至真要大论》)。
六经气化论者,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标本中气理论分析了六经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病理机制,论述了六经病的证治规律,形成了中国古代研究《伤寒论》的一个重要学派——六经气化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六经之为病,即六经气化之病。如:太阴本湿而标阴,中气为阳明燥金。其标本同气,故邪伤太阴则病从本化而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脾虚湿盛之征。其中见之阳明燥金亦被其所化,就出现吐泻等症的湿化之候,此为病生于本者。
阳明本燥(阴)而标阳,中气为太阴湿土,其标本异气。因金遇土则从湿化,故其病不从标本而从乎中,出现胃中虚冷、水谷不别、食谷欲呕、大便初硬后溏等中见阴湿之候。但是,阳明病并不一定完全按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发展,因为太阴脾与阳明胃同居中州,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之间燥湿相济,升降相因,以维持水谷消化吸收和输布的正常生理功能。胃喜润恶燥,胃气以下行为顺的生理特性决定了阳明病的病理特点:阳明病易从燥化,临床上以从本化燥的燥化证为主。故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伤寒论》)。此为病本应生于中气又非完全生于中气者。
必须指出,脏腑经络是气化的物质基础,气化是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表现。因此,脏腑、经络、气化三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明乎此,方得六经气化学说之真谛,才不至于把标本中气理论当成刻板的公式,方能正确地运用标本中气理论去阐明生理病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