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口腔寄生的原因:口腔被划分为许多生态学龛,有着其特异性和复杂性,且在正常和病变条件下,细菌有着激烈的竞争。牙菌斑中存在350多种微生物,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使得牙菌斑在外界环境轻微改变的情况下仍维持相对稳定。龈上菌斑G+菌占61.5%,主要接触到唾液的防御因子,而口腔中大多数可动菌都定居于龈下菌斑,龈沟液中富含蛋白酶,龈沟或牙周袋中氧化—还原电势(Eh)很低,有利于G-兼性及专性厌氧菌生长,其防御机制主要接触到组织及血清中的防御因子。菌斑的生态学特征和口腔适宜的温度35℃~37℃及菌斑内细菌发酵产酸均利于Hp在此寄生。而Hp有相当强的粘附力,这种粘附是细菌维持在流动的唾液及粘液中不丧失,提示细菌有粘着素的表达,目前已检测到多种外凝集型的粘着素,其中的唾液酸特异性血凝素便是Hp在口腔寄生原因。Hp利用其代谢产物尿素酶分解尿素,使周围形成“氨云”,这种机制使Hp周围形成低氧、弱酸,造成有利于Hp生存繁殖的特殊生态学龛。
牙菌斑在Hp感染中的作用:1989年,Kragden首次从胃炎患者牙菌斑中分离出Hp,之后Majmudar等用培养法和尿素酶法发现40例健康志愿者牙菌斑中均有Hp.1991年,Desai等利用CLO(弯曲菌样微生物)检测43例消化不良患者,牙菌斑Hp检出率98%,高于胃窦67%和胃体70%.Hammar等采用编码Hp特异蛋白质的部分核苷酸序列为引物,27例胃粘膜标本中,19例PCR阳性,而在PCR阳性标本中只有15例培养阳性,唾液标本中PCR有9例阳性。1993年,Donald等首次从9例胃炎患者的唾液中培养出1例具有生存能力的Hp.Nguyen等应用逆转录PCR技术检测Hp的16srRNA序列,18例胃炎患者7例牙菌斑内存在Hp.宋群生等进一步发现人口腔中不仅有大量Hp存在,且其形态、生化特性和免疫特性均与胃粘膜Hp相似。多数学者认为牙菌斑是Hp第二个自然贮地,故可解释消化性溃疡治疗后复发。Hp可能是一条件致病菌,普遍地存在于健康人和慢性胃炎患者的牙菌斑中,可能无致病作用,但当寄生环境改变,引起致病。人胃粘膜Hp根除率很高,但复发率很大,可能是口腔中未能清除反复进入胃内感染所致。牙菌斑和胃粘膜Hp虽很相似,在生化方面仍有部分差异,尚不能完全肯定为同一菌群。而另一些学者提出:牙菌斑和唾液不是Hp永久的寄居地,Hp无规律地分布在口腔不同的生态龛中,它的获取是间歇性的,与胃食管返流有关,但与口腔具体疾病无关。
Hp致病性与口腔相关性疾病:Hp对组织损害作用主要与其产生的某些细胞毒素有关。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有人提出Hp是口臭病原菌。Leimola-Virtanen等报导对26例口腔溃疡患者活检标本Giemsa染色发现14例有螺旋菌,其中6例HpDNA原位杂交阳性,推测Hp与复发性口疮的病因有关。Listgarstom(1981年)提出,在同一个体中,健康牙周部位有高比例的球菌(70%)和低比例的可动菌(0)和螺旋体(2%),而牙周病损部位则有高比例的可动菌(13%)和螺旋体(38%),球菌的组成下降(22%),因而Hp对牙周病的发生是否具有一定作用,尚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