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发于40-60岁妇女,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
乳癌多见于乳房的外上象限,其次是乳头、乳晕和内上象限。早期为患侧乳房出现无痛性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一般由病人在无意中发现。随着肿块逐渐生长和增大,肿块表面皮肤出现凹陷,乳头内缩或抬高,皮肤呈“橘皮样”改变,这些都是乳癌的重要体征。乳癌发展至晚期,肿块固定于胸壁,不易推动,皮面出现多个坚硬的小结或小索,甚至彼此融合,弥漫成片;如伸延至背部和对侧胸壁,则可紧缩胸壁,限制呼吸,称铠甲状癌。有时皮肤可破溃形成溃疡,中央凹陷似弹坑,有时外翻似菜花,时流紫红血水,恶臭难闻。
乳癌淋巴转移最初多见于腋窝,肿大淋巴结先为散在,数目少,质硬,无痛,可被推动,以后数目渐多,粘连成团。晚期可发生广泛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或对侧腋窝),常伴有远处转移。若癌细胞堵住腋窝主要淋巴管,可引起该侧上肢淋巴水肿。癌细胞远处转移至肺及胸膜时,常引起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难。转移至椎骨则发生背痛,肝转移可引起肝肿大和黄疽。
乳头湿疹样癌很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初发症状是乳头刺痒、灼痛。临床上出现慢性湿疹性病变,乳头和乳晕的皮肤发红,糜烂,潮湿,有时覆有黄褐色的鳞屑样痂皮。病变皮肤发硬,边界较清。病变继续发展,则乳头内陷、破损。有时可在乳晕深部扪到肿块。淋巴转移出现很晚。
炎性乳癌临床少见。多发于年轻妇女,尤其在妊娠期或哺乳期。发病急骤,乳房迅速增大,肿胀疼痛,皮肤发红灼热,犹如急性炎症。扪诊时整个乳房肿大发硬,而无明显的局限性肿块。炎性乳癌转移早而广,对侧乳房常被侵及。预后极差,病人可在发病后数月即死亡。
辅助检查:B超检查可见实质性占位病变。病人如有乳头溢液,可取分泌物作涂片检查,寻找癌细胞。针吸细胞学检查和活体组织切片检查对确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术中快速病理切片为常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