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层即视网膜。位于脉络膜与玻璃体之间,前至锯齿缘,后至视乳头,分为色素层和感光层。除色素层为色素上皮外,感光层为透明的薄膜。具有感光和传导神经冲动的重要作用。
锯齿缘乃视网膜前端的终止部位,形如锯齿状,故名。该处为视网膜血管的终末端,因而营养相对较差,易出现退行性改变。
在视网膜后极部,离视乳头颞侧约3毫米处,有一浅漏斗状小凹区,称为黄斑,范围约2毫米,此处无血管,中心有一凹,称中心凹,中心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此区色素上皮细胞含有较多色素,因此在检眼镜下颜色较暗。
黄斑鼻侧约3毫米处,有一直径约1.5毫米的圆盘形区,称视神经乳头,简称视乳头,又称视盘。它是视网膜神经纤维集中穿出眼球的部位,其中央呈漏斗状凹陷,称生理凹陷。
凹陷内有暗灰色小点,为视神经穿过巩膜处,名巩膜筛板,视乳头因仅有神经纤维,没有感光细胞,故无视觉,在视野中是一盲点,称生理盲点。
视乳头的颜色为淡红色,视乳头上有许多微血管,鼻侧较颞侧多一些,故鼻侧较颞侧稍红。视乳头边缘是清晰的,但上、下及鼻侧边缘因视神经纤维较为集中,故不如颞侧清晰。
有时视乳头边缘可见白色巩膜环,是脉络膜及色素上皮层未达到视乳头边缘的缘故。
视网膜组织由外向内可分为10层。即①色素上皮层;②视细胞层(杆体、椎体细胞层);③外界膜;④外颗粒层;⑤外丛状层;⑥内颗粒层;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色素上皮与脉络膜紧密相连,不易脱离,临床上所出现的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与其本身的色素上皮层分离。
视信息在视网膜内形成视觉神经冲动,以三个神经元传递,即光感受器-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轴突即神经纤维沿视路将视信息传递到视中枢形成视觉。
第一神经元为光感受器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神经上皮,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形状如圆锥状,称锥细胞,具有感受强光和辨别颜色的作用,,主要分布在黄斑部,故黄斑区的视力最为敏锐。另一种细胞形状如杆状,称为杆体细胞,具有感受弱光的作用,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周边,越近黄斑区越少,至黄斑中心凹时没有这种细胞。正常人在暗处有一定的视力,是这种杆体细胞的作用。但这种杆体细胞的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而视紫红质需要维生素A才能合成,当维生素A缺乏时,杆体细胞的作用减弱,至暗处看不见物体,称为夜盲。第二神经元与第三神经元主要是传导神经冲动,即光线达到视细胞后,经化学变化产生光冲动,传至双极细胞(第二神经元),再至节细胞(第三神经元),然后由节细胞节后纤维沿视路传达到大脑,产生视觉。
色觉是眼在明亮处视网膜锥细胞所产生的主要功能之一。明适应时,视网膜黄斑部的色觉敏感度最高,离黄斑部越远色觉敏感度越低,周边部视网膜则几乎无色觉存在,这和锥细胞的分布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