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针对不同的文化层次采用不同的语言特点 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护士应了解分析患者的特点及文化层次,采用相应的语言进行沟通,使自己的语言富有逻辑性、艺术性、感染性,使一个悲痛,意志消沉的人恢复到愉快、轻松、坚强和充满信心。例如一个病房输液的患者很多,又遇上抢救患者,护士忙不过来,输液晚了些,有些家属来说,这时假如有个护士说:“急什么?没见我们忙不过来吗?”这样的话表现既很不耐烦,又像责怪他们,再加上一副冷面孔,真的令人很气愤,接下来就可能引发一翻争吵,同样的情况,换位很懂语言沟通的护士回答情形就不大一样。他会对家属说:“请您稍等,我们正在抢救一位年轻的姑娘,随后就去给您治疗”。听了这些话,家属就会耐心等待的。
1.2 使用礼貌性语言 尊重患者人格,特别是老年患者在称呼上一定要有亲切感,决不能因语言不当而伤害患者的自尊心。如“老大娘”、“同志”、“小朋友”、“大妈”等。
1.3 尽量使用安慰性语言,关心患者病痛 患者因疾病而求医,希望得到同情,关心和体贴,护士应使用热情、温暖的语言使患者感到慰藉。如“请不要着急,我尽力为您做好护理”:“不要怕,输上液您的病情就会好转。”
1.4 多用解释性语言 尽量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要因人因病制宜,语言要明确、朴素、精炼、通俗易懂。
1.5 使用鼓励性语言 特别是长期卧床和慢性疾病的患者要多采用恰如其分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