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宫体:明显增大变软,妊娠晚期子宫多呈不同程度的右旋。宫腔容积由非妊娠时的5ml增至足月妊娠时的5000ml,子宫大小由非妊娠时的7cm×5cm×3cm增大至妊娠足月时的35cm×22cm×25cm.孕14周起,子宫开始有不规则无痛性收缩,但这种宫缩的宫内压力<15mmHg,常不引起痛感,亦不使子宫颈扩张,故称Braxton Hicks收缩(布拉克斯顿。希克斯收缩)。
2)子宫峡部:是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最狭窄的部分,非孕时长约1cm,孕12周起逐步伸展拉长变薄,成为子宫腔的一部分,形成子宫下段,临产时其长度可达7~10cm. 3)子宫颈:孕期子宫颈血管增多伴水肿,外观肥大,呈紫蓝色医|学教育网整理。宫颈管腺体因受孕激素影响分泌增多,形成黏稠的黏液塞,有防止细菌入侵的作用。
(2)阴道:妊娠时阴道黏膜着色、增厚、皱襞增多,结缔组织变松软,伸展性增加。阴道分泌物增多成糊状。
(3)外阴:妊娠期外阴部充血,皮肤增厚,大小阴唇色素沉着,大阴唇内血管增多及结缔组织变松软,故伸展性增加。
(4)卵巢:妊娠期略增大,停止排卵。一侧卵巢可见妊娠黄体,妊娠黄体于妊娠10周前产生雌激素及孕激素,以维持妊娠,于妊娠10周后由胎盘取代。
(5)输卵管:妊娠期输卵管伸长,但肌层无明显增厚。
2.乳房妊娠早期开始增大,充血明显。孕妇自觉乳房发胀,乳头增大、变黑,易勃起。乳晕变黑,乳晕上的皮脂腺肥大形成散在的结节状小隆起,称蒙氏结节。妊娠末期,尤其在接近分娩期挤压乳房时,可有数滴稀薄黄色液体溢出称初乳。
3.循环及血液系统循环血容量于妊娠6周起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约增加30%~45%,平均约增加1500ml,维持此水平直至分娩。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血浆约增加1000ml,红细胞约增加500ml,使血液稀释,出现妊娠生理性贫血。如孕妇合并心脏病,在妊娠32~34周、分娩期(尤其是第二产程)及产褥期最初3d之内,因心脏负荷较重,易发生心力衰竭。
心排出量约自妊娠10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维持此水平直至分娩。临产后,特别在第二产程期间,心排出量显著增加。
妊娠期盆腔血液回流至下腔静脉的血量增加,右旋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血液回流受阻,若长时间处于仰卧位姿势,可引起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血压下降,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因子Ⅱ、V、Ⅶ、Ⅷ、Ⅸ、X均增加,对预防产后出血有利,血小板数无明显改变。妊娠期血沉加快,可高达100mm/h. 4.泌尿系统由于孕妇及胎儿代谢产物增多,肾脏负担过重。肾血浆流量(RPF)及肾小球滤过率(GFR)于妊娠早期均增加,RPF比非孕时约增加35%,GFR约增加50%.RPF与GFR均受体位影响,孕妇仰卧位尿量增加,故夜尿量多于日尿量。
自妊娠中期,由于孕激素的作用,肾盂及输尿管轻度扩张,输尿管有尿液逆流现象,孕妇易患急性肾盂肾炎,以右侧多见。
5.呼吸系统妊娠早期孕妇的胸廓即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胸廓横径加宽,周径力口大,横膈上升,呼吸时膈肌活动幅度增加。孕妇有过度通气现象,有利于提供孕妇和胎儿所需的氧气。妊娠后期以胸式呼吸为主,气体交换保持不减。呼吸次数在妊娠期变化不大,但呼吸较深。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妊娠后期因横膈上升,平卧后有呼吸困难感,睡眠时稍垫高头部可减轻症状。
6.消化系统妊娠早期(约停经6周左右),约50%的妇女出现不同程度的早孕反应,一般于妊娠12周左右自行消失。牙龈充血、水肿、增生,刷牙时易出血。牙齿易松动及出现龋齿。孕妇常有唾液增多。胃肠道平滑肌张力降低,使蠕动减少、减弱,胃排空时间延长,易出现上腹部饱胀感。妊娠中晚期,由于胃部受压及幽门括约肌松弛,胃内酸性内容物可反流至食管下部,产生胃烧灼感。肠蠕动减弱,易便秘。
7.内分泌系统妊娠期腺垂体增大1~2倍。嗜酸细胞肥大、增多,形成“妊娠细胞”。约于产后10天左右恢复。产后有出血性休克者,可使增大的垂体缺血、坏死,导致席汉综合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由于妊娠黄体以及胎盘分泌大量雌、孕激素,促使性腺激素分泌减少,故妊娠期间卵巢内的卵泡不再发育成熟,也无排卵。垂体催乳激素逐渐增量,分娩前达高峰与其他激素协同作用,促进乳腺发育的作用,为产后泌乳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