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穴是指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的经穴。由于它们的功能不同,因此各有特定的名称和含义。
1.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穴,共有60个,依次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古人把经气在人体四肢中运行的情况,比作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部位的深浅及特点。如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称为“井”;经气所溜,像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荣”;经气所注,像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经气所行,像河中流水畅通无阻,称为“经”;最后经气充盛汇合于脏腑,像江河人海一样,称为“合”。五输穴是十二经脉之气出入之所,具有治疗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变的作用。五输穴包括: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巾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商阳、二问、三问、阳溪、曲池、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2.原穴、络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在六阳经,原穴单独存在,排列在输穴之后,六阴经则以输为原。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做络穴,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十二经各有一个络穴,位于四肢的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脾之大络大配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十二经脉原穴包括:太渊、大陵、神门、太白、太冲、太溪、合谷、阳池、腕骨、冲阳、丘墟、京骨。十二经脉络穴包括:列缺、内关、通里、公孙、蠡沟、大钟、偏历、外关、支正、丰隆、光明、飞扬二
3.俞穴、募穴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均与脏腑关系密切。,每一脏腑都有各自的俞穴和募穴。俞募穴用来治疗相应脏腑疾病,可单独使用也能配伍运用。俞穴包括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胃俞、胆俞、膀胱俞、大肠俞、三焦俞、小肠俞,募穴包括巾府、膻中、巨厥、期门、章门、京门、中脘、日月、中极、天枢、石门、关元。
4.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分布于躯干部和四肢部。临床应用常作为治疗相应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主穴。八会穴包括章门、中脘、膻巾、膈俞、阳陵泉、太渊、大杼、绝骨
5.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汇集的部位。十二经脉及阴跻脉、阳蹻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共16个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常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郄穴包括孔最、郄门、阴郄、温溜、会宗、养老、地机、中都、水泉、梁丘、外丘、金门、筑宾、阳交、交信、跗阳。
6.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主要分布于膝关节附近。对于六腑病证均可选用各自相应的下合穴治疗。下合穴包括下巨虚、委阳、上巨虚、委中、阳陵泉、足三里。
7.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交会的8个腧穴一它们分布于腕踝关节的上下,具有主治奇经病证的作用。八脉交会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后溪、申脉、列缺、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