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治疗肺炎球菌性脑膜炎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全身和鞘内应用青霉素的病死率为49%.1949年Dowling采用大剂量青霉素(每2小时肌肉注射100万单位)治疗了21例肺炎球菌性脑膜炎病人,将病死率降至38%,开创了青霉素未经鞘内给药而达到“脑脊膜剂量”的现代疗法新时代。
在过去15年内,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为静脉注射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和(或)1个第3代头孢菌素。此时,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的病死率徘徊于10%左右,流感嗜血杆菌性脑膜炎的病死率已降至5%以下,肺炎球菌性脑膜炎的病死率仍保持在20%左右。荷兰Beek等(见相关链接)通过大量荷兰病例证实了这一结果: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的病死率为7%,肺炎球菌性脑膜炎的病死率为30%.
脑脊液(CSF)内的细菌成分可引起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现象被揭示后,人们开始开展地塞米松辅助治疗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的4项研究证明,地塞米松并不能改变流感嗜血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病死率,但可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主要是感觉神经性耳聋。2002年荷兰科学家证明,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可使成年病人的后遗症发生率从25%降至15%.其中,以肺炎球菌性脑膜炎的预后最好。
过去20年的另一项重大进展是头颅CT检查。它可鉴别其他颅内化脓性感染,发现脑水肿和占位性病变。但临床医师常常因等待CT和腰穿检查的结果延误了抗菌治疗,而降低了CT检查的应用。Beek等对696例病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腰椎穿刺前做了CT检查的337例病人中,有2/3的病人在CT检查结果出来前没有进行抗菌治疗。美国耶鲁大学对一家城市医院急诊室301例怀疑脑膜炎的成年病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某些临床特点(例如以前患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感觉中枢异常、肢体轻瘫、失语和视野异常)可导致CT检查结果不正常,而无上述问题的96例病人,至少有97%的CT检查结果正常(仅1例病人有轻度占位表现)。因此,研究者认为,可以根据临床特点确定哪些病人在腰穿前不需做CT检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