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大约出现在每年3月21日前后。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太阳的位置在赤道的正上方,昼夜持续时间几乎相等,各为12个小时。
春分在古时又被称为“仲春之月”,“日夜分”。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曾记载:“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与太阳有关,早在遥远的先秦时期,春分就有了祭日仪式。《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春分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也逐渐流传了下来。
春分过后,太阳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所以春分在古时又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从惊蛰的“桃始华,仓庚鸣”,到春分的“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大自然逐渐结束“默片”时代,变得更加有声有色。
春分也是中国古代农事的重要节日,有谚语曰:“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文水县志》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同样是酿春酒,种植树木的好时节。
农谚有“惊蛰到春分,下种莫放松”“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等说法。春分过后,气温回升较快,因此,古人认为此时冻土完全融化,“地气贯通”,正是播种的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