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yīng)。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3)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4)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6)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10)加少:更少。下文“加多”,更多。加,副词,更、再。
(11)好战:喜欢打仗。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
(12)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14)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鼓,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15)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故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16)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è,拖着。
(24)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27)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cù):密。罟(gǔ):网。洿(wū):深。
(30)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节进行。
(34)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当时诸侯奉行的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
(37)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用作动词,穿。
(42)百亩之田: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45)庠序:古代的乡学。《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党,五百户为党。庠,设在党中的学校。术,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国,京城。学,大学。庠(xiánɡ)。
(53)王:这里用作动词,为王,称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
(54)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55)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
(58)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o):同“殍”,饿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