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竹枝歌舞是奉节县已申报国家级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是一种由竹枝民歌和舞蹈合一的表演形式。唐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看到竹枝歌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对竹枝民歌进行改造,按照其曲调创作新词,作《竹枝词九首》和《竹枝词二首》。他在《竹枝词九首引》中写道:“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认为刘禹锡的《竹枝词》是在巫县写的这种错误的观点,源于对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引》中的“建平”的不正确的理解。其实,专家和权威机构早有正确的解释。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复旦大学教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编第一册171页《竹枝词》的解题中,对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引》中的“建平”是这样解释的:“建平,古郡名,三国吴置,故治在今四川省巫山县,这里指夔州。”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下)123页《竹枝词》的注释中,对“建平”的解释是“泛指夔州”。两书对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引》中的“建平”的解释是清清楚楚的,刘禹锡是用古地名“建平”指代当时的夔州。不能因为巫山县是古建平的郡治和今仍有建平乡,就牵强附会地把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引》中的“建平”说成是巫山县。
用古地名指代现地名,这是唐人作诗的一种习惯。如李白的《江上寄巴东故人》称夔州为巴东,是因为夔州曾为巴东郡。刘禹锡在夔州写的《鱼复江中》称夔州为鱼复,是因为夔州的治所奉节曾为鱼复县。他写的《始至云安寄兵部韩侍郎中书白舍人二公近曾远守故有属焉》称夔州为云安,是因为夔州曾为云安郡。他在《竹枝词九首引》中用“建平”指代夔州,是因为夔州的地盘大部分与三国时吴国的古“建平”重合。“余来建平”,意即“我来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