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句是“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朱雀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地点相邻,且在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而如今桥边丛生着野草和野花,这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第三、四句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经过了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刘禹锡没有采用那种过于浅露的写法,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他的意图,刘禹锡特地指出: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啊。
刘禹锡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刘禹锡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余味无穷。刘禹锡的《乌衣巷》写尽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他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而借燕子栖巢的描写,表达了刘禹锡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深沉、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