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出现,统称为眩晕.
1.病因:情志不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瘀血内阻等.
3.基本病机: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
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代表方剂:归脾汤加减。
症状: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眺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代表方剂:左归丸加减。
症状: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症状:眩晕时作,头痛如刺,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代表方剂:通窍活血汤加减 。
1.与中风鉴别: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为临床表现,而眩晕一般无这些典型症状.
2.与厥证鉴别: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醒后如常,也可一厥不复而亡,与眩晕的症状表现不同.
《内经》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强调了肝与眩晕的关系.
《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认为痰是导致眩晕的重要因素.
《景岳全书》则认为“无虚不作眩”,突出了虚在眩晕发病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