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面对瑰丽山河景色写下了《题西林壁》。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苏轼发现从不同角度来看庐山,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即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经过一番思考人,发现唯有跳出山外,才有可能看见山的真面目。
苏轼的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遇到困境,烦躁心乱时,头脑发热时,不妨努力先让自己“置身事外”。“置身事中”的人,非常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无疑会变得特别敏感,无意中增强了反应的强度。而“置身事外”的人,无意中分散了注意力,较少关注自身的变化,这样的话,即使没有降低反应本身的强度,也会把自己的情绪体验最低化。
比如说,在职场爆发矛盾时,先假装自己是个“局外人”,冷眼观察身边的人和自己,或者说刻意分散注意力。这样避免自己对负面情绪过分的关注。当然这并不是要延迟矛盾的解决,而是说能让自己的心智能不被失控情绪虏获的前提下,有更多的精力思考解决方案。反之,总是“置身事中”的人,或者杞人忧天,假想自己“置身事中”人,往往会陷入敏感多疑、患得患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