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文化”基因对于德国企业的重要意义。从这些历史可以看到,德国的企业界有着鲜明的“工程师文化“特征,工程师的性格、处事做派与利益至上的纯粹商人文化是不同的。由工程师主导起家的企业自然会打上深刻的“工程师”烙印。这一点像基因一般对德国企业踏实稳健性格的形成,以及整个国家对制造业的重视方面都产生着具有决定性、非常深远的影响。
德国的国土面积虽然不是很小,但是毕竟资源和人口有限,限制了它的市场规模,造成激烈的竞争。面对这种局面,如果是中国企业,大部份会通过价格战来消灭对手。但是德国没有价格战的概念,激烈的竞争就促使德国企业朝着不断提升技术能力、服务能力来锻造核心优势、赢得客户的方向发展。工匠精神就是对设计、加工等能力的持续深度化的追求。
另一方面,到1918年统一之前,德国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只是一群小国的集合。这种情况下,任何想要成长的企业都必须国际化。到国际市场上拼杀,不擅长、不屑于价格战的德企,也只有在提升质量、技术和服务能力形成差异化优势的路上走下去。
德国对制造业的重视举世皆知。在经济危机前几年,德国还曾因为过度依赖生产行业,不能足够快的过渡到服务业而饱受批评,甚至被嘲笑。然而到现在,美、日、英等经济强国不但纷纷将制造业回流国内,还在努力研究德国工业4.0。
最后还要说一句,在市场竞争中,从来没有金刚不坏之身。“工匠精神”并不是万能的。“工匠精神”的长处,是能够激发企业做出优质的产品。做企业,优良的产品质量只是其中一个相对优势,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包打天下的绝对优势。
2013年,全球前五大消防及救援车辆及器材供应商之一、德国最大的消防车企业、百年老店齐格勒被中国中集集团收购。近几年被收购的其它德企并不在少数。中国的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后的粗放式发展,搭着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到当下制造升级、消费升级的阶段,呼唤“工匠精神”正应其时。但是,过份强调“工匠精神”,忽视生产成本、效率、市场需求、资本运营等方面的话,任何一家企业,很难不会沦落到被收购的命运。这是要深以为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