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学(第六版-黄桦)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
公共产品
概念与特征
概念
公共产品是由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享用的产品或劳务,是指专门用于满足整个社会群体的共同需要的产品或劳务。
需求与供给
需求
私人产品的需求可以通过加总某一时间内所有单个消费者在某种价格水平上对某种产品的需求量而得出。
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定价,也无法通过市场决定其需求量----公共产品的总需求曲线是将每一个消费者在每一个可能数量水平上的边际效益垂直相加得出的
供给
林达尔均衡前提条件: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准确披露自己从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收益,并根据其边际收益自愿履行费用支付义务;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了解其他成员的收入、偏好,以及从不同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收益。
共公产品与政府税收关系
政府一方面以征收税收的方式取得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又对征收的税收所得取得的资金从全社会的角度进行重新安排,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
市场失灵与政府税收关系
外部效应与政府税收
外部效应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消除,只能由政府采用非市场的方式予以校正。而税收就是校正外部效应的重要工具。
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或社会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可分为外部正效应(指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外部负效应(指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给他人或社会带来损失的现象)
收入差距与政府税收
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是政府的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中,税收是政府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
税收概念与本质
税收概念
税收是政府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产品需要,而凭借政治权利(或称公共权利)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者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到了现代社会,税收已经成为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国外学者的部分观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阿道夫·瓦格纳;神户正雄;塞里格曼
国内学者的部分观点
概述:《赋税论》;《财会知识手册》;《税务词典》;《公共财政学》
国家分配论税收关于公共需要论税收观的联系与区别(P8-9)
税收本质
税收在本质上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由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公共权力)进行分配而体现的特殊分配关系
特殊的分配关系:分配目的、分配依据、社会财富分配层面
我国税收学的政治理论基础
“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税收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最大优势
税收作用机制
税收的宏观作用机制
表现
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
是指税收在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失衡状态表现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或者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税收的协调作用机制
是指税收在协调国民经济结构(或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体现在:税收促进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资本市场的协调。(P37-39)
税收的稳定作用机制
是指在经济波动中税收自动地或人为地进行逆向调节,减少经济波幅,避免资源浪费的一种经济调节机制。
税收稳定经济的作用可以分为内在稳定器作用(税收制度本身对经济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在经济波动中,税收可随之自动增加或者减少,从而达到缓和经济波动、熨平经济波幅的目的)和相机抉择的稳定作用(是指在经济波动的不同时期,政府根据调节目标的需要,人为地选择不同税收政策工具,做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安排)。(P40)
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
是指税收对市场机制所造成的个人收入差距过大进行的调节。
产生背景:按照市场机制确定的产权制度原则是谁投资谁收益;按照市场确定的分配制度原则是多劳多得。均体现了市场效率优先的基本思想。
税收的乘数作用机制
是指税收增减引起国民经济变化量与税收变化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乘数作用机制:政府税收的增加或减少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或减少,但由此导致的国民收入的减少从、增加数额必定大于最初政府税收的增减数额,国民收入的变化数额通常会几倍于政府税收的变化数额。
税收的微观作用机制
是指政府征税对纳税人的各种经济行为产生的效应,主要反映在税收对纳税人的劳动投入、储蓄、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上。
分析角度:(1)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导致纳税人的可支配税入减少,从而对纳税人行为产生的影响;(2)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改变的一种经济行为相对于另一种经济行为的机会成本,从而对纳税人产生的影响。
表现机制
对储蓄的作用机制
储蓄的概念;影响储蓄的因素;产生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的表现(P44-45)
税收原则
税收原则主要观点阐述
西方税收原则的发展
西方现代税收原则
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稳定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包括受益原则、支付能力原则(P55-58)
税收效益原则是指政府课税必须使社会所承受的非税款负担最小,即以较少的税收成本换取较多的税收收入,包括税收的经济效应、税收的行政效益(P58-60)
税收稳定原则是指在经济发挥发展产生波动时,政府运用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引导经济趋于稳定,可通过内在稳定器作用和相机抉择作用(P60-6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税收原则体现
公平原则
税负公平
实现税负公平,就要做到普遍征收、最能负担;要做到税负公平,还需统一征收、集中税权。
机会均等
要实现机会均等,就必须贯彻国民待遇原则,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
效率原则
提高征税效率关键在于强化税收的征收管理、节省征收费用
实现措施:1.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提高税收征管的现代化程度(根本途径);2.要改进管理形式,实现征管要素的最佳组合;3.要健全征管成本制度,精兵简政、节约开支。
法治原则
内容:税收的程序规范原则(要求税收程序法定);征收内容明确原则(要求征收内容法定)
实现措施:1.有法可依;2.从严征管;3.使用现代化手段,兴建税务信息网络;4.必须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的目标与手段
目标
收入分配公平
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手段
实现总供求均衡的税收目标
轻税政策:降低税率、废除旧税以及实行免税和退税等
重税政策:提高税率、设置新税、取消原有的税收优惠条款或缩小税收优惠的范围等
中性税收政策:1.国家征税使社会付出的代价应以既定征税数额为限,除此之外不能让纳税人或社会承受其他额外负担;
2. 国家征税应当避免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不能超过市场机制而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的制约力量,以至造成经济资源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我国宏观供求总量调控的税收政策
1.将生产型增值税调整为消费型增值税;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3.减免农业税;4.实施个人所得税的渐进式减税政策。
实现经济结构协调的税收政策
产业结构
1.税收政策直接作用于特定的产业或部门,以促进一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整体产业结构的协调;
2.采取对不同的产业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
3.采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一些重要产业的发展;
4.通过税收政策的实施和调整间接地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地区结构
税收政策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机制,主要在于促进其扩大投资、加速技术进步、促进区域间经济合作和发挥欠发达地区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税收政策手段
为实现收入(财富)分配公平,税收政策手段应作用的层次与环节
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在调控收入差距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税制结构的制度缺陷制约了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税收政策主体
税收政策主体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重要作用
税收政策的具体执行者;税收政策的重要建议者和主要策划者;税收信息的直接反馈者
税收政策环境(P83-86)
法律环境
我国现行征收的18种税种中,有12个税种已经有税收法律形式,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车船税、环境保护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烟叶税、船舶吨税、资源税、契税法、城市维护建设税法以及印花税法。
税收政策与其他财政政策的协调
与公共支出政策的协调
公共支出的概念(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P87)
税收政策与公共支出政策的配合与协调集中体现
1.财政收支平衡以及对经济总量平衡的调节·
2.税收政策需要根据公共支出目标的要求和政策安排予以配合;
3.对于某个特定的政策目标,税收政策与公共支出政策配合运用,可以产生更好的预期效果。
与政府投资政策的协调
“PPP”模式(公私合营模式)
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权经营权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减小。
特点:项目的公共性与私人性融合,政府职责与市场功能交织。项目全过程多主体参与,主体身份各异,利益关联关系复杂。项目全程包括融资、投资、建设、运营、退出几大环节,时间跨度大。各环节涉及税种多,其主要环节均涉及流转税和所得税两大税类税种,且在“营改增“中涉及的具体问题、政策较多。
税收负担
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税负的最根本决定因素(P91-92)
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的模式--体制因素直接影响财力集中度
税收负担衡量指标
宏观税负衡量指标
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反映政府在国民经济总量分配集中程度的大小,反应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和财政职能的强弱;即关系到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拉弗曲线
P95-96
从宏观上讲,低税负提供的财政激励能够使资源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益,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宏观税负衡量指标体系
三个不同口径的宏观税负衡量指标:
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小口径的宏观税负;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口径的宏观税负;
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口径的宏观税负
大口径的指标最为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政府财力集中度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负担水平
国民经济的总量指标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相应的宏观税收负担率为国民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GNP)、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 (GDP) 和国民收入税收负担率(NI)
中观税负衡量指标
适用于考察某地区、某部门、某税种等的税负水平时(P98-99)
微观税负衡量指标
微观税负:具体是指纳税人个体如单个企业、居民个人的税负。是构成宏观税负、中观税负的基础,因此也是国家制定税收政策时直接考虑的最基本因素。
税负转嫁与归宿
税负转嫁的概念与形式
概念
P100-101
亦称税收负担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经济交易过程,将所缴税款部分地或全部地转移给他人负担,自己少负担或者不负担税收的一种经济现象。
形式
P101
后转
特殊后转形式--“税收资本化”:即生产要素购买者以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的方式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从所购生产要素的资本价格中预先扣除,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大多发正在一些资本品的交易中。
现实生活中,前转和后转两种基本形式经常被并行使用,即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税负既通过提高卖价转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其它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买价转移一部分,这种形式称为混转或散转。
影响税负转嫁因素
税负转嫁的制约因素
P102-104
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求的价格弹性(供求弹性)
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求弹性与税负转嫁之间的一般关系
1.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大小与税负向前转嫁的程度成正比,与税负向后转嫁的程度成反比
2.商品与生产要素的供求弹性的大小与税负前转的程度成反比,与税负后转的程度成正比
3.当商品或生产要素的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时,则税负由需求方负担的比例小于由供给方负担的比例
税负转嫁理论简介
P104-107
绝对转嫁论
纯所得税说
大卫·李嘉图:地租税、什一税和农产品税、消费品税
相对转嫁论
德国经济学家劳;经济学家古诺;美国经济学家塞里格曼;日本财税学家小川乡太郎;马克思
税收增长趋势与税收分析
税收增长趋势分析
我国税收收入增长原因分析
P113-116
制度因素分析
统计规范制约的影响
非税GDP的存在导致税收收入与GDP在统计内容上的差异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税收增长趋势分析
增长趋势
第一阶段: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税收缓慢增长时期)
第二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税收快速增长时期)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税收步入稳定增长时期)
原因分析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调控方式的转变
政府职能的扩大、政府支出的增加
税收分析
税收分析简介
税收分析的概念
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的税收与经济税源、税收政策、税收征管等相关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评价,查找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税收制度与政策、加强税收征管的措施及建议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
运用多种分析方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常规分析和专题分析。
税收分析的方法
对比分析法
税收数据的对比分析
规模、结构、增减、进度、关联税种等方面的对比分析
税收收入预测的概念与方法
概念
是指在一定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经济和税收收入历年统计资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定量的方法,对未来税收收入的总量和结构等的发展趋势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推测。
一般步骤
确定预测目标,选择预测变量
遵循原则:一是选择的自变量应当是那些与预测目标紧密相关的因素、变量之间不能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
进行实际预测,提出预测分析报告
税收收入预测分析报告包括预测目标、预测对象、和预测结果、主要资料来源、预测方法选择以及预测模型的建立和检验等。
基本方法
根据预测时间区间的长短
短期预测(月度预测或季度预测)、中期预测(年度预测)和长期预测(多年度预测)
应以短期预测为主,中期预测为辅,尽量不使用长期预测,以保证预测准确性。
定性预测
是指依靠人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经验拍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所进行的预测分析。
定量预测
P127
是指主要依靠历史统计数据,在定性预测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建立拟合的数学模型来进行税收收入预测的方法。
包括平均速度外推预测法;线性预测法(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非线性预测法
税收风险
实施税收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税收风险
进行税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微观层面的税收风险
主要是由于纳税人不能或不愿依法准确纳税而造成的
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税收管理的公平性、提高纳税人的税收尊从度
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
信息分析
相关报告包括:财务分析报告、关联企业分析报告、纳税申报分析报告、欠税情况分析报告、税收状况分析报告、企业营业行为分析报告
我国的税收风险管理状况
现状
由于我国目前的税务审计主要依靠税务机关内部对纳税人情况的掌握,即纳税人的纳税申报、向税务机关报送的各类财务报表、以往年度的审计资料等,信息来源相对单一;
信息的共享性、一致性、连贯性较弱;
税务审计更多地依靠审计人员个人的经验,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审计质量和内在统一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税务审计过程中,税收风险意识尚不明确,没有对税收风险进行确定和计量
措施
加强对现代管理理论、方法的研究;加强对税收风险的管理和防范;将税务审计中的税收风险管理规范化;建立税收风险信息资料库,实现信息共享;借鉴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税收风险管理经验
税收成本
税收成本概念
征税成本
是指税务机关为保证的税法顺利实施和及时、正确、足额地计征税款所需要花费的费用,由政府承担,即政府为取得税收收入而支付的各种费用;一般是指税务机关为组织征收活动、检查纳税情况以及处理违法案件而支付的征管费用,即征收成本和查处成本。
基本要素:人员费;设备费;办公费;对纳税人的宣传辅导费用、税法普及费、税务人员的培训费用、协税护税费用、代征代扣费用及与税收征管有关的其他费用
纳税成本
是指纳税人在对自己负有纳税义务的课税对象依法计算、缴纳税款的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由纳税人承担,即纳税人在计缴税款过程中付出的费用,包括直接纳税成本和间接纳税成本
直接纳税成本是指纳税人为履行纳税义务而付出的人、财、物。可以通过估算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平均耗用的时间数以及每一时间数所耗费用来确定
间接纳税成本是指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的过程中所承受的精神负担、心理压力等。一般不能用货币或费用额来表示,而只能通过系数来表示
税收社会成本
狭义上,又称税收经济成本,是指税制运行对社会经济行为造成的扭曲和负效应(也称为“税收额外负担”)
广义上,主要包括税收额外负担和指由征纳税主体以外的社会其他部门承担的费用和支出
衡量税收成本的主要指标
税收成本总指标
税收成本收入弹性
税收成本弹性系数=税收成本变动率/税收收入变动率
征税成本指标
其他衍生指标
行政经费收入率=(所耗公务费总额+所耗业务费总额)/税收收入*100%
固定成本收入率=所耗固定成本总额/税收收入*100%
纳税成本指标
其他衍生指标
办税费用收入率=所耗办税费用总额/税收收入*100%
异常纳税费用收入率=纳税人由于为依法纳税而导致的费用支出/税收收入*100%
影响税收成本因素分析
税制结构
税制内在优化主要表现在税种结构的合理性和税制本身的完善程度上;税制外在优化表现在税制与征管的协调性上
国际税收成本现状分析
OECD成员税收征管成本分析
(P162-163)
近年来我国税收成本的优化里程
税制结构的简化与优化
“营改增”改革
有助于简化税制,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税制一体化;
减轻企业税负,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既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又是税制完善的必然发展
税制结构
税制分类与税制结构
税制分类概念
即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税种划归为一类,以同其他税种加以区别,也称税收分类或税种分类
税制结构概念
是指一个国家根据其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税收征管水平等各方面的情况,合理设置各个税类、税种和税制要素而形成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税制体系及其分布格局。
广义上,税制结构是指一国税制中不同税类之间、税种之间以及税制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狭义上,税制结构仅指税种结构,即各个税类、税种之间的主辅关系
按税种特点分类形成的税制结构
按税种特点进行的税制分类
征收制度基本要素: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计税依据、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减税免税等
按征税对象为标准,税种分为商品劳务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行为税类、资源税等几大类
商品劳务税、所得税制结构模式
以商品劳务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主要功效:
征税范围广,税源充裕稳定,收入及时可靠;
计算简便,征收和稽核容易,征管成本较低;
税收中性,对市场的干扰较小,能够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主要功效:
税负公平性,可体现量能负担的纵向公平原则;
可以较好地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税源充裕可靠,具有弹性
税制结构模式的影响因素
研究设计税制结构、选择主体税类或税种需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征管水平
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形成的税制结构
直接税和间接税税制结构模式及其演变
(P181-182)
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是指在税收总收入中,直接税收入占主要部分,直接税在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经济等方面的作用远大于间接税
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是指在税收总收入中间接税收入占主要部分,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经济等作用主要由间接税来承担。
按税收管辖权分类形成的税制结构
中央税和地方税结构
核心问题: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税收管理权限的合理划分
税制结构的国际比较
不同类别国家税制结构的状况
(P183-185)
不同类别国家税制结构的特征
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特征
以所得税为主,在所得税中,个人所得税的比重由大大高于公司所得税。其次是社会保障税在发达国家税制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特征
一般表现为以商品劳务税为主体;
低收入国家税制结构以商品劳务税为主;
中低收入国家税制结构仍以商品劳务税为主,但商品劳务税的比重有所降低,所得税的比重在提高,在所得税中,公司所得税的比重高于人所得税的比重;
中高收入国家税制结构则呈现出所得税和商品劳务税并驾齐驱的格局,商品劳务税的比重明显下降,在所得税中,个人所得税的比重在提高,并且普遍征收社会保障税。
税制结构优化
税制结构优化理论
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要求
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满足公共支出需要;有效地服务于政府的公平与效率目标;能够被政府有效控制和实施
中央税与地方税制结构优化
税收划分的影响
影响到各级政府能否有效地运用税收手段实施宏观调控;在支出责任既定的条件下,税收划分是确定中央与地方财力,以及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和转移支付办法的重要依据;税收划分及会影响到政府征税对象和税基的选择以及税率的高低,也会影响税收征管能否得到有效实施。
优化考虑方面
具有较强的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和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税种应划归中央政府;
税基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的税种应划归地方政府,税及流动性较弱的税种应划归地方政府;
受益性较强的税种应划归地方政府,收益型较弱的税种应划归中央政府;
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划分应当充分考虑税收的征管效率;
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划分应当保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有稳定收入来源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分析
税种结构存在的问题
主体税种结构仍略显失衡
主要是所得税收入过低,与其主体税种地位不相称
税收调控社会收入分配、促进社会经济稳定的功能弱化;在收入方面缺乏税种之间的补充协调机制
辅助税种设置不够合理
某些领域的税种缺位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
地方税与地方税结构存在的问题
地方税缺乏独立的主体税种,不利于建立地方税体系和保证地方税收入的稳定增长,影响了地方政府职能实现
对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的思考
税种结构的优化
主体税种的选择与完善
坚持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税主体税制结构,适当增大所得税再整体税收中的比重;
主体税种的内部结构也应逐步加以完善
辅助税种的选择与完善
适时设置我国税收收入体系和调控体系中缺位的税种;调整或完善车船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契税等名不副实或者重复设置的税种,科学设计,简化税制。
中央税与地方税结构的优化
在给予地方政府必要的税权的基础上,完善地方税体系,建立和完善省级以下的分税制
商品劳务课税
商品劳务课税的经济意义与特征
商品劳务课税的经济意义
征税对象
劳务:经营者提供的劳务(不包括雇员因受雇而为雇主提供的劳务以及自我提供的劳务)
按商品劳务课税与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关系:价内税和价外税
商品劳务课税的特征
商品劳务税的税基广泛,税源可靠,税收负担普遍、中性
我国商品劳务税布局
我国商品劳务税基本框架
增值税
增值税的概念(P199-200)
是以商品、劳务交易活动中的新增价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他由有传统的一般销售税演进而来的一种新型的商品劳务课税形式
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包括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以及所有商品和劳务,以保证税负中性和横向公平,保证在采用简便规范的“扣税法”的条件下,增值税的扣税链条不至于中断,以充分发挥增值税的优越性
增值税的计税基数和税制类型
消费型增值税
是指在计算增值税时,除可以扣除流动资产已纳税金外,允许纳税人将当期购入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一次性全部扣除
收入型增值税
是指在计算增值税时,除可以扣除外购流动资产已纳税金外,对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只允许扣除当期记入产品价值的折旧部分所应分摊的那部分税金。
生产型增值税
是指在计算增值税时,可以扣除外购流动资产(如原材料等)已纳税金,而不允许扣除任何外购固定资产已纳税金
三者区别
由于对购入固定资产已纳税金处理的原则不同,因而计税基数的大小不同生产型增值税计税基数最大,其次为收入型,最小为消费型
从财政角度考虑,在税率相同的条件下,生产型增值税收入最多,收入型次之,消费型最小
如果从鼓励投资的角度出发,则消费型增值税最优,收入型次之,生产型增值税最不利
增值税的计税方法
直接计算法
“减法”:也称“扣额法”,即从当期销售收入中扣除当期按税法规定允许扣除的项目金额,求的当期增值额,再乘以税率,计算出当期应纳税额
“加法”:将当期构成的增值额的各个项目金额相加,求的当期增值额,再乘以税率,计算出当期应纳税额
间接计算法
“扣税法”:现以当期销售收入额乘以税率,求得总税额,再从中减去各个外购项目已纳增值税税额,得出当期应纳税额
消费税
概念:是有选择的对某些特殊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征收的一种税,属于特殊商品劳务税,是商品劳务税的一个重要类型
关税(P206)
概念:是由海关代表国家对进出本国关境的货物或物品征收的一种商品税
课税货物或物品在关境上的不同流向:进口关税、出口关税
我国商品劳务税各税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P207-208)
在功能作用上相互配合和协调,共同构成商品劳务税体系
商品劳务税税制要素设计
(P208-214)
税率选择
税率水平
考虑因素:兼顾需要与可能;兼顾效率与公平;征税范围的大小和税基的宽窄
商品劳务课税的发展趋势
从制度要素看商品劳务课税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课税的范围和规模也将不断扩大
增值税与消费税相互配合的征收方式将是今后各国国内商品劳务课税的主要模式
在征税环节上,增值税的多环节课征和消费税的单环节课征并存
随着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复杂化,流转税的纳税人也趋于复杂化
在税基的选择上,从价税的课征形式和税不课及资本的原则将得到进一步贯彻
在税率制度上,以比例税率为主,基本税率和差别税率相结合
所得课税
所得课税的经济意义、特征与优点
所得课税的经济意义
所得课税对经济的影响
所得税与经济稳定
经济稳定通常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经济的财税政策包括:政府自决改变财政支出规模及方向的政策;税收自动稳定器;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
自动稳定器体现在所得税制的累进税率内在稳定控制和社会保障税的“蓄水池”效果
所得课税的特征和优点
特征
税收负担的直接性
个人所得税--税负不易转嫁;法人所得税--有转嫁的可能
优点
从财政收入上看,保证财政收入充足;而累进税率的变动和特殊时期政策的调整能保证税收收入的弹性
从国民经济上看,可以维持经济繁荣,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对纯收益征税的方法不触及纳税人的营业成本,不会对国民经济体系产生不利影响
从社会政策上看,普遍征税政策不承认特权;免征额或起征点的设计可以使贫困阶层基本利益得到保障;累进税率的设计可以使得多对富人征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安定
法人所得税税制要素设计
课税范围选择
企业所得税型
按照企业组织形式的特点,可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三种组织形式
基本特点:部分企业性质与组织形式,把各类型的企业都纳入课税范围
公司所得税型
基本特点:是区别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只是对公司所得征收公司所得税,对非公司的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样区别对待法人公司和非法人企业、自然人,有利于税收规范管理,也有利于小企业的发展
法人所得税型
法人范围:企业法人、机关司业单位法人与、社会团体法人
课税方式选择
古典制
即公司、法人取得的所有利润都要缴纳公司、法人税,支付的股息不能扣除,股东取得的股息所得必须作为投资所得再缴纳个人所得税
归属制
将公司所支付的税款的一部分或全部归属到股东所取得的股息中,它是减轻重复征税的有效方法
分率制
对公司已分配利润和保留利润按不同税率课征公司所得税,对已分配利润适用较低税率
课税对象选择
概念:应该是法人单位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连续获得的能够增强经济能力的可计量的收益
课税对象的基本范围
经营所得、投资所得、资本利得、其他所得(营业外收入)
课税对象范围的选择
资本利得的征税选择
视同普通所得征税;征收资本利得税;对资本利得免税
计税依据确定
法人所得税计税依据的基本计算
可扣除项目是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必要费用支出
经营管理费用;折旧、折耗费用;各项税金;其他费用
法人所得税计税依据确定过程
折旧处理
影响折旧因素:折旧期限和长度;折旧期内的折旧速度
损失结转
资本利亏
同类相抵,即资本利亏只能用同类收益冲抵;对损失不分类,可以用其他来源的所得冲抵
税率选择
分类比例税率
按照纳税人的收入规模划分不同税率;按照纳税人是否具有居民身份划分不同税率;按行业划分不同税率
个人所得税税制要素设计
课税范围选择
个人所得税课税所得范围
狭义上,是将所得定义为一定期间内运用资本或劳动所获得的货币后报酬
广义上,是将所得定义在一定期间内获得的一切经济利益,既包括货币所得,也包括实物所得
国际上对各国个人所得税的统计资料分类
雇佣所得包括工资、薪金、佣金、奖金、附加福利等项目
经营所得主要指纳税人从事经营获得的所得,如工商业所得、农业所得等
投资所得包括利息、股息、红利、年金、保险收入和特许权使用费等
课税方式选择
个人所得税征收的三种模式
分类所得税制
也被称为分项所得税制、个别所得税制,它是将纳税人的各种应税所得分为若干类别,对不同类别或不同来源的所得分类征税
综合所得税制
也被称为一般所得税制,是对纳税人的各项应税所得综合征税
混合所得税制
也称为二元制、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是指对纳税人的各类所得,先按比例税额课征分类所得税,在此基础上,再对个人全年总所得超过规定数额的部分进行综合计算,按照累进税率征收综合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具体课税方式
课源法
也称源泉课征法。当支付所得之人将取得的款项支付给领取人的时候,由支付人预先从领取人的所得中扣下领取人应纳税的所得税,并代向税务机关缴纳
申报法
是指由纳税人自行申报所得额,经税务机关核实、确定后,由纳税人一次或分次缴纳
估征法
也称为推定法、测定法。指依据纳税人的外表形态和经营方式估定其所得额并据以课税
纳税主体确定
个人所得税申报身份的确定
个人制
是指以个人为申报单位,包括未婚者单独申报、已婚者分别申报
家庭制
指的是以家庭为申报单位,包括户主申报、已婚者联合申报
计税依据确定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费用扣除项目
生计费扣除
“个人宽免”
免除最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免除维持最低生活水准所需要的那部分所得税收负担,保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使实际税率的累进性更加合理。
有利于提高税收征收管理,有利于更好地体现税收公平
成本费用扣除
以经营性费用为主,包括差旅费、交通费、律师和顾问费、招待费等。
通货膨胀与指数化问题
表现在:降低法定扣除的实际价值;导致适用税率档次的爬升
社会保障税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意义
(P242-243)
实践要求
社会保障能够以法律的筹资方式取代行政的筹资手段,保证社会保障筹资的刚性
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看,征税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公平竞争
理论意义
社会保障筹资具有很强的税收特征,它是政府平衡分配、实现公平职能的重要机制
社会保障税的国际借鉴
税基选择
包括雇主以现金形式支付的工资、薪金,以及具有工资性质的实物收入和等价物收入等,不得做任何扣除
财产税及其他税种
财产课税
财产税的形式与特征
财产税的形式
P249-252
包括一切积累的劳动产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自然资源(土地、矿藏、森林等)和各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特许权等
个别财产税
房屋税
从量课征和从价课征
灶税、窗户税、房间税、地基税
遗产税与赠与税
遗产税:是对财产所有者死亡后遗留的财产课征的税
总遗产税制、分遗产税制、混合遗产税制(总分遗产税制)
赠与税:是对财产所有者生前赠与他人的财产课征的税
财产税的利弊
优点
符合收益原则;
符合公平税负原则;
税源充足,有利于政府取得稳定的财政收入;
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符合效率原则;
可弥补商品劳务课税和所得课税的不足;
有利于税收征管,符合税收行政效率原则
缺陷
不能完全体现能量负担原则;
在征收上存在计税基数确定的困难;
财产税的税收弹性较差,易重复征税,阻碍经济的发展
财产税的征收条件、沿革与发展趋势
财产税的发展趋势
(P255-256)
影响财产税课征形式和发展趋势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财富总量、财产形式、财产数量、政府为实现既定目标的政策选择、税收征管水平
我国财产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改革重点
适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
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
积极意义
可以填补中国现行税制中的一项空白,有利于完善中国税制
可以产生一些积极的社会效应,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
局限性
中国目前仍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征税的财产和纳税人都十分有限
拥有大批量财产的人和他们的财产比较分散且比较隐蔽,其计税依据和税源极难掌握
一些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还不强,遗产税的开征之初可能不太能被人们所接受
目前我国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财产评估制度、财产转移制度等与遗产税的征收管理密切相关的制度尚未完善
很多拥有大量财产的个人,其财产为由各种生产资料有机构成的企业
全面整合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开征统一的房地产税(国外一般称为物业税)
我国开征房地产税的难点
计税依据涉及按房地产面积计征还是按房地产价值计征的问题
资源课税
资源税的范围与类别
范围
广义上,资源概念实际上包括了构成社会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即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狭义上,资源指的是土地、矿藏、水利、森林等现代人类正在开发和利用的各种自然财富,即自然存在的劳动对象
类别
级差资源税:是国家对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由于资源条件的差别所取得的级差收入课征的一种税
一般资源税:就是国家针对国有资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城市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依据国家需要,对使用某种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取得应税资源的使用权所征收的一种税
资源税的作用
调节资源级差收入,有利于企业在同一水平上开展竞争
加强资源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合理开发、利用国有资源
我国资源税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我国资源税的改进方向
明确资源税设置的目的;扩大征税对象;细化税目;完善课税标准;完善税负标准
行为课税
行为税的意义与特征
意义
体现寓禁于征的作用;完善税制的作用;组织地方财政收入的作用
特征
明显的特殊目的性;较大的灵活性;收入不够稳定;课税范围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
环境保护税
是指国家基于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自然资源枯竭、促进资源再生、保持生态平衡的目标,而对破环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征收相应数量的税收,或运用其他税收手段筹集环境保护资金,并调节纳税人相应行为的有关税收的总称
环境保护税的制度设计
征税范围与纳税人的选择
设立原则:根据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根据受益者付费原则;根据使用者付费原则
计税依据和税率的确定
计税依据确定:
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按照污染物排放量折合的污染当量数
应税固体废物按照固体废物的排放量
应税噪声按照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分贝数
从量计征,幅度税额,有个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规定幅度内确定实际执行标准
现行环境保护税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应税污染物与当量值规定有陈旧、过时之处,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环境保护税的征管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税务机关与环保部门存在沟通不通畅问题
我国环境保护税的完善
尽快研究修订应税污染物及其当量值;扩大环境保护税的征税范围;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理顺征管流程;进一步加强征管信息化建设,完善部门协调机制
证券税收
内容:是对证券发行和转让课税;是对证券投资所得(利息、股息和红利收入)课税;是对证券转让增益课税;是对证券的继承及赠与课税
层次:证券发行税、证券交易税与印花税、证券所得税、财产税等
证券税收制度
是指政府对有价证券(主要是指资本证券)的发行、转让交易行为、获取收益、继承与赠与等环节所确定的税收征收制度的总称
具有多税种、多环节、普遍课征的特点;实践中有很强的综合性、政策性与灵活性
证券税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
存在的问题
证券交易环节--主要涉及印花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税收管理
税收管理概述
税收管理的定义
是指国家以宪法、税收法和其它有关法律为依据,依据税收运动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通过税收杠杆,筹集国家收入,实施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以保证税收的职能作用得以实现的全部活动过程
税收管理的作用
P278
保证税收财政职能得以实现;保证税收调节职能得以实现;保证税收监督职能得以实现
税收管理体制
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税收管理权限与责任的一项制度,实质上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它是国家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税收管理权限的划分
税收管理权限划分的理论依据
税收管理权限包括建立税收制度的权限和执行税收制度的权限,具体分为税收立法权和税收执法权;税收管理权限是国家公共权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共权力表现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组织及其代表者所具有的影响和支配他人的强制性力量
我国税收管理权限的划分
税收立法权
有权制定税法或者税收政策的国家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等
税收执法权
国务院行使一定程度的税收执法权
国务院拥有因纳税人对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作出的税收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申请裁决而行使税收复议裁决权的权利---国务院也是形势税收执法权的主体之一
税务机关是我国主要的税收执法主体
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个系统;分别负责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的征收管理工作,居于两个系统之上的是国家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是主管全国海关工作和进出口关税及其他税费征收管理的行政执法机构,直属国务院领导,最高行政领导是署长
主要职责:进出境监管、征收关税和其他税、查缉走私、编制海关统计
财政机关是中国各级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财政部是国家最高级别的财政机关,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是国家主管财政收支、财税政策、国有资本金基础工作的宏观调控部门
税收收的划分
划分的理论依据
税收收入划分是将税收收入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划分的方法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是指在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和支出责任的前提下,以分税法划分各级政府收支,同时实行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平衡地方政府收支的财政体制
分散立法、按照税源分率分征、实行纵向平衡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集中立法、事权分散、按照税种划分收入、实行纵向平衡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税权集中、税种共享、横向平衡与纵向平衡相结合的分税制
我国税收收入的划分
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包括:消费税(含进口环节由海关代征部分)、车辆购置税、关税、海关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
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及其地方附加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5:5)、企业所得税(6:4)、个人所得税(6:4)、资源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归地方政府)、城市维护建设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归地方政府)、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97:3),其他印花税收入归地方政府)
税收管理机构的设置
设置的原则
依法设置、规范统一的原则;明确职责、强化管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我国税收管理机构的设置
我国税收管理机构内设部门的设置采取混合型设置模式,在中央和省级税收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采取按税种类型设置,在基层税收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采取按职能设置
中国税务机关共设四级:国家税务总局;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地区、省辖市、自治州(盟)税务局;县(市)、自治县(旗)税务局
税收征管制度
税务登记制度
(P287-288)
税务登记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依法向税务机关披露有关消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身份予以确认的一项涉税活动。它也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开业、变更、歇业以及生产经营等活动情况进行登记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
纳税申报制度
(P288-289)
报送资料
财务会计报表及其说明材料;与纳税有关的合同、协议书及凭证;税控装置的电子报税材料;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和异地完税凭证;境内或者境外公证机构出局的有关证明文件
发票管理制度
发票相关内容
基本联次
第一联存根联--由收款方或开票方留存备查;
第二联发票联--由收执方作为付款或者收款的原始凭证;
第三联记账联--由收款方或开票方作为记账的原始凭证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基本联次还应包括抵扣联--由收执方作为抵扣税款的凭证
基本内容
发票的名称、发票代码和号码、联次及用途、客户名称、开户银行和账号、商品名称或经营项目、计量单位、数量、单价、大小写金额、开票人、开票日期、开票单位(个人)名称(章)等
税款征收制度
查账征收
适用于财务会计制度较为健全、能够认真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单位
查定征收
适用于生产规模较小、会计核算不健全的作坊式小企业
查验征收
适用于城乡集贸市场的临时经营以及场外如火车站、机场、码头、公路交通要道等经销商品的课税,其灵活性较大
代扣代缴、代收代缴
目的在于对零星分散、不易控管的税源,以及税收网络覆盖不到或难以征收的领域实行源泉控制
委托代征
各地对零星、不易控管的税源,大多是委托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乡政府、村委会及交通管理部门等代征税款
邮寄申报纳税
适用于那些有能力按期纳税,但采用方式纳税又不方便的纳税人
税收行政司法制度
税收法律责任
(P292-293)
逃避缴纳税款、骗税
采取欺骗、隐瞒手段是指:伪造、变造、转移、藏匿、毁灭账簿凭证或者其他相关资料;编造虚假计税依据,虚列支出或者转移、隐匿收入;骗取税收优惠资格;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税务行政复议
(P293-295)
概念
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税务主管机关的行政处罚或者其他处理规定,依法向原处理机关或者上级机关提出申诉,由原税务主管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对该行政处理决定是否合法与适当重新进行审议,并作出裁决的行政程序
受案范围
具体行政行为
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税务机关采取的税收保全措施;税务机关未及时解除保全措施,使纳税人及其他当事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失的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强制执行措施;税务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行为;税务机关不予依法办理或者答复的行为
复议的参加人
申请人(行政相对人)、被申请人(税务机关)、第三人和复议代理人等。
复议的程序
审查--审查内容;审查的中止和终止(“30日内”)
决定--维持决定;履行决定;撤销、变更和确认决定
税务行政诉讼
概念
是整个行政诉讼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人民法院对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理裁决的诉讼活动
诉讼的程序
审理与判决--包括宣布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合议庭评议和宣告判决等程序
一审不服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级法院提起诉讼
国际税收理论与实现
关税制度与贸易摩擦
关税相关概念与经济效应
关税的相关概念
关税是一国对通过其关境的商品课征的一种税,属于进出口环节的间接税。
财政关税侧重于关税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主要针对进口需求缺乏弹性的进口商品征收,税率不宜过高
保护关税是以保护本国工业或农业发展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关税可以调节进出口贸易
当贸易逆差过大时--提高关税或征收进口附加税以限制商品进口
贸易保护理论与关税
(P300-301)
关税壁垒使一国在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中所实施的重要手段
经济一体化历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四个阶段,逐渐协调成员国之间关税以及成员国共同的对外关税制度,促进区域内自由贸易
增值税的国际协调与挑战
增值税的产地原则与目的地原则
产地原则有利于交易效率,但违背增值税中性;目的地原则有利于生产效率,同时保证跨境贸易的增值税中性
OECD增值税国际协调的历程
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对跨境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贯彻目的地原则
OECD认为,当前最行之有效地解决跨境B2C数字化服务税收征管难题的试点办法是,建立完整的非纳税人登记注册机制
数字经济下跨境服务贸易增值税征管的国际经验
B2B模式下,世界各国普遍做法是实行增值税反向扣缴机制(逆向征收)
B2C模式下,建立完整的非纳税人登记注册机制
建议采用迷你一站式增值税申报机制的非居民纳税登记制度;建议由第三方数字平台代为履行纳税义务,因为第三方数字平台掌握着大量的消费者信息数据
跨境所得的重复增税、避税与反避税
跨境所得重复征税及解决方法
法律性重复征税--由不同国家的税收管辖权重叠导致;
经济性国际重复征税--由股份公司的经济组织形式引起
解决方法:由两个国家签订避免重复征税的协定,承认所得来源国优先征税的地位,实行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可以采取扣除法、减免法、免税法和抵免法
抵免法分为间接抵免和直接抵免--间接抵免只适用于法人
跨境所得的避税与反避税
国际避税手段主要有:利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避税、利用避税地并结合其他手段避税、避税性移居、利用改变公司组织形式避税、资本弱化、滥用国际税收协定
税收前沿理论简介
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内容简介
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市场存在缺陷,也就是存在市场失灵
商场失灵情况:
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无法解决外部效应问题;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垄断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
公共财政的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
内容简介
理论主张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理论主张
以顾客为导向,奉行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念;治道变革,政府职能由“划桨”转为“掌舵”;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重视效率追求;改造公务员制度;创造有事业心和有预见的政府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论主张
政府职能是服务,不是“掌舵”;追求公共利益;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效率;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对我国税收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启示
对税制设计的启示
1.整体税制结构的合理与优化,及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的比例结构恰当;2.各税类内不同税种选择与搭配的合理有效;3.各税种税制要素的科学合理设计
对税收征管的启示
1.充分认识市场机制是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的一个有效手段;2.恰当采用私人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对其加以改进并将其运用到政府管理中;3.运用“顾客”“公民”观念的价值导向
税收债权债务关系理论
税收债权关系概述
概念:是指作为税收债权人的国家请求作为税收债务人的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法律关系
特征
是一种公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
税收债权债务关系与私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的不同:税收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法定的债权债务关系;税收具有高度的公共性;税收债权由国家权力直接保障其实现
最优税制理论
概述
含义:是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体系进行分析的学说
假设条件:市场状态假设;政府的行为能力假设;标准函数假设
内容
最优商品劳务税问题;最优所得税问题;商品劳务税与所得税相结合的理论--P327-329
博弈论在税收理论中的应用
简介(对策论):博弈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即研究一个主体比如说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的影响,并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的决策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
具体应用
(P331-333)
税收征管活动中的博弈模型分析
结论:
纳税人逃税的概率与检查成本成正比,与逃税惩罚轻重成反比;税务机关的检查概率与罚款率成反比,即对偷逃税款行为的处罚越重,税务机关需要检查的概率就越小;纳税人实际收入越高,纳税人选择逃税的概率就越小。
税收博弈活动中税务机关的对策
应加大对纳税人资金流和实物流的管理;应规范和完善我国纳税申报制度;应大力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
中国税制改革的前沿问题
个人所得税改革
今后深入推进方向
1.引进家庭课税制,形成个人课税、家庭课税以及夫妻分开申报并存的模式;2.逐步扩大综合所得征税范围,将更多收入项目纳入综合所得;3.进一步细化专项附加扣除的范围和标准;4.积极探索构建以高收入者为重点、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相适应的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
房地产税改革
房产税税制要素共识:在分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过程中,要实现纳税主体由企业向个人转变、地域范围由城市向农村转变、征税对象由商品房向非商品房及由增量房向存量房的转变;房地产税的征收要体现受益原则,做到收支相连
房地产改革带来的社会问题:改革后房地产税能否抑制房价的非理性上涨;房地产税与土地出让金如何平衡;房地产税的开征要求具有明晰、规范的房地产产权登记制度;在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住房条件、房价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房地产税要素设计也会比较复杂
税收作用机制是指政府运用税收这一调节工具作用于经济而产生的影响与效果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国民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资本市场结构等。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是指政府在设计税收制度、实施税法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是指国家通过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所期望达到和实现的目的,是税收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是指国家为达到既定的税收政策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是指税收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一般指某一级政府和财税部门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是指一定期间内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承受的经济负担,反映了社会成品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数量关系,简称“税负”。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税负问题是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核心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税收活动的全过程,经历环节有税收冲击、税负转嫁和税负归宿。(P100)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税收风险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政府性经济风险,是指当多种矛盾日趋尖锐和突出时,税收体制的自身安全以及税收政策的运用可能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产生的基础性影响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是指为征集一定数量的税收收入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的总和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是指以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所取得的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也称销售税或流转税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所得课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所课征的一类税的统称。所得,通常是指纳税人由于提供劳务,从事生产、经营、投资等活动而取得的收入,扣除取得收入所支付的成本、费用后的余额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家庭制采用夫妻联合申报的方式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家庭的负担能力,比较符合公平税负原则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技术手段归纳为:不予列支(剔除);扣除;起征点和免征额;宽免;免税;分项扣除或标准扣除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又称为社会保险税或社会保障缴款,是以工资为征税对象,分别向用人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征收,所得收入专门用于社会保障事业(主要包括养老、医疗和失业救济等项目)的一种税收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财产税是指对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财产课征的一类税的总称,是现代税制的三大课税体系之一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是以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思维导图模板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