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我们上面讲到棉其实是杂质(主要是钠长石)在翡翠内部结晶形成的。棉多就意味着杂质含量高,大多数棉多的翡翠强度低,内部晶体间隙大,种普遍不老,比如新场料。但是当棉的生成呈现出规律性的特点时,反而表明这个翡翠的种相当老。以木那场口为例,木那的翡翠普遍棉多,老场口的多雪花棉,新场口的多棉花胎。其实雪花棉不是天生的,是先形成棉,然后受到外部挤压后内部晶体糜棱岩化后重新结晶,原先的棉被压缩形成雪花状。
由于大多数经过内部重新结晶的翡翠种都非常老(密度高、晶体间隙小),水头也够(晶体排列好),比如老坑玻璃、起荧光高冰等。所以像木那这样的大小分布规则的雪花棉其实变相保证了翡翠的种水品质。
裂(人为机械性损坏除外)裂分大裂、小裂和纹(内部裂)
1.翡翠最开始形成的是矿脉玉,即一条一条大的矿石带。随着地质运动与地下水冲刷,这些矿石带不断的破裂,并且随着地壳抬升活动来到地表。当矿脉玉(岩玉)暴露在地表以后,随着表面风化以及流水冲蚀作用,大岩玉不断碎裂成小块。这些小块翡翠中的一部分在流水中不断被冲刷,与河床中的其他石头不断碰撞,其质地松嫩的部分不断脱落,最后留下来的坚硬玉核留了下来并且风化出皮层,我们叫它们为水石。
2.所以水石的裂多数是碰撞形成的,裂细长深入,少见交错。裂周围很少会有大量小裂。一般我们认为水石是风化筛选的比较好的翡翠,种都是比较老的。所以成品如果有孤纹避裂,避裂纹分叉较少,周围无交错裂以及牛毛裂,那么结合其他特点,我们仍然可以认可这块翡翠种够老。
3.那么另外一部分脱落的翡翠玉块被洪水冲刷后层层叠叠垒了起来,通过抬升运动最后形成的高山砾石。目前各个著名场口的老场料子多半都是高山砾石翡翠。高山砾石内部形成的裂跟水石完全不同。除了有一部分是从高处滚落形成机械性的撞击裂意外,大多数高山砾石料的裂都是内部热胀冷缩形成的。由于翡翠热传导效应差,往往白天外层被阳光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内层还是冰冷的。
4.等到晚上内层热起来以后外层又变得冰冷。在不断的热胀冷缩牵拉之下,翡翠外部皮壳不断出现细小的裂缝,然后外壳一层层脱落;翡翠内部则由于牵拉将纤维交织松散的部位拉扯出裂缝,并且不断扩大。所以当翡翠内部种比较嫩
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看到各种裂纹的表现:如交叉裂,鸡爪裂平行或井字交错的小裂纹,有时候多得像牛毛一样(牛毛裂),导致整个料子无法取货。体现在成品上往往是采用大量避裂纹,镂空,透雕等技法来补足料子的缺陷。
1.棉多的翡翠通常是通常种都是不够老的,除非棉生长的非常有规律(雪花棉、发丝棉、包括化地料)。
2.小裂多且两头不到边或者裂多有交叉,说明这裂往往是原石受热不均匀引起的。通常出现这样裂的翡翠种都不老。如果有挖的一塌糊涂的料也基本上都是嫩种料。此外春彩料多嫩,不精雕。
3.水石料一般都是老种翡翠,水石料的裂属于撞击裂,长且深,多孤直,和我们上面说的裂完全不同。
4.有愈合纹(又叫生长纹,石筋)的翡翠基本上种都可以。因为愈合纹是原先的裂在受到外力再次挤压后重结晶生成的。一般外部压力大的翡翠内部密度高,结晶也好,属于我们说的种老的翡翠。(图找不到,你们自学去吧)。 种老翡翠:化地镯子(棉因为重结晶被均匀打散在底子里)
从晶体情况分析通常我们按晶体颗粒分,从粗到细分为粉底、豆底、芙蓉底、油底、冰底和玻璃底。当晶体颗粒细小的时候(如小于)颗粒间的空隙就会非常小,往往伴有糜棱岩化现象。这样的翡翠表面强度非常好,一般都是高冰(颗粒间无序排列)或玻璃种(晶体有序排列)。
我们通常认为晶体颗粒细小且内部杂质不多的翡翠是老坑翡翠。还有很多豆种翡翠质地也非常坚硬,内部晶体向各个方向生长,但是晶体纤维交织强度甚至超过玻璃种。所以,种老和种好不是一个等价的概念,种好到一定程度(如高冰、冰化地、玻璃种 )一定是种老的翡翠(老坑翡翠),但是种老的翡翠(内部强韧,表面坚硬)不一定是种好的翡翠,这是两个概念。
由于重结晶后翡翠的颗粒大小、排列方向都与其他部位截然不同,通常会出现种更细(晶体变小),水更长(晶体排列度好),我们管这种现象叫:龙到处有水。 另外一些更加常见的局部晶体结构改变包括油青、卯水、黄水/黄雾 等现象。
这些同样是含铁离子的溶液顺着翡翠表面的裂缝(卯水裂/烟火裂)进入翡翠内部,并且将翡翠内部原来的晶体间的间隙填满,从外观上来看就是局部地区的小纹裂消失,透明度(水)变好。重结晶或次生色侵染现象不能说明翡翠种老,但是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翡翠的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