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古老翡翠可以看翡翠的棉、看是否有起胶、看灰度和看荧光性来分辨。我们辨识古玉之真赝,一般是从"形、工、沁、浆、质、韵"等六个方面,综合考察、辩证判断,对翡翠当然也是如此。在古玉真赝辨识中,"工""浆"和"质"尤其明显地体现着一件作品的时代及真赝特征。因此,对于清代翡翠,在"质"无异议的前提下,首先分清其做"工"究竟是"手工"还是"机器工"成为关键。
首先我们可以先看翡翠的棉,老种翡翠棉很少,就算有,棉也是呈现细微的点状,新种翡翠棉多,也伴随很多像冰渣一样的东西。还可以观察翡翠是否有起胶,老种翡翠有时候会给人视觉上一种很透的同时又觉得肉质里似乎包含着胶状物,胶状物均匀分布,溶于肉。给人很踏实,很有内涵的一种感觉,新种的不会。
还有看翡翠的灰度,通常水头好的老种翡翠总是带着一点灰色,如果碰到水好、种老又没有一点灰色感觉的老种翡翠,价格是相当辣手的,不是几万能解决问题的。(当然这价格还取决于很多方面,比如雕工、大小、成品形状的规矩与否,以及内含物等等,总之比一般的老种翡翠要贵)。水好的老种翡翠有时会感觉从翡翠内部发散一种光,柔和而有内涵。
上百年老玉器的"浆"即"包浆"。"包浆"是一种物件自然的在空气或水、土壤中形成的,可感知而又不能游离于物件本身表面之外的物质。在各种玉器上,可表现为玻璃光、亚光、伴随次生物或无次生物等,有老厚轻薄之分。清代玉器有的入过土,有的从未入土,但由于受当时制作工具限制,其表面抛光程度远不如现代,其包浆的"亮光"就远没有现代玉器因高精细抛光,而形成的"高亮光"。
因此,"老包浆"与"抛光亮"也很好区别。识别了"手工"还是"机器工’,再分清了"老包浆"还是"抛光亮",一件翡翠的新老便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