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昧的是梅雨,诗词中的梅雨到底是哪个时间段?别和当代梅雨混淆
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到梅雨或者梅子黄时雨,以梅雨为体裁和陪衬的诗,非常多,在意境和诗美中,梅子雨是那样一种霏霏脉脉,带着青色或者黄色的清意与忧伤。但很多人不清楚,这古代诗词中的梅雨到底是指哪个阶段。
比如这首贺铸写的词,被认为是写梅雨之典范,一句梅子黄时雨,将人生青春过去,流年伤感都用景色和意境表达出来。
他看见一个女子的背影绕着池塘远去,那寂寞的青春是谁陪着她呢?虽然有月桥花院,但是锁在闺阁里老去的青春,有谁真的爱惜?
只有他,看见她落寞的背影伤感,因为他爱她,却改变不了两个人各自孤独的命运,所以感觉闲愁万种。若问那闲愁是些什么,它就像眼前河边雨中迷蒙的青草,像晚春飘飞的一城杨花,像打在梅子树上催黄梅子的丝丝细雨。
这是岁月感伤和情感的无奈。这里的梅子黄时雨也成了咏愁的名句。
但是从现实中来讲,如果这首词有现实的背景,只可能是在晚春。晚春时节才有满城的柳絮,清新却迷蒙的雨中芳草,而梅雨可以解读为不断催熟梅子的春雨。因为梅花早开早谢,任何滋润梅子成长的雨都是梅雨。
让我们从宋朝跳回上个朝代唐朝。杜甫的这首专门写梅雨的诗,点明了南京地方,是四月夏雨,可以催熟黄梅。而且这个季节烟雨迷蒙,滚滚长江流去,蒙蒙细雨满天。
那茅草房因为不细密,所以容易打湿,而空气中云雨低迷,这是典型江南烟雨季节。只有河水中的龙蛟是欢喜的,仿佛制造着旋涡。实际写的是江河水满。
而唐朝的柳宗元,曾经担任广西柳州刺史,也就是古代南越之地,他的"梅雨"仿佛更早,因为在苍茫的晚春,这里的梅树结子,迎来了成熟最合适的春雨。只是这地方,好山好水,却偏僻,雨雾中不但让人感觉凄凉,更是这昏天黑地的梅雨仿佛将衣服的颜色也毁了,是长霉坏掉了吗?这可是南国的晚春啊!
历史学家考证历史上的气温,唐朝比宋朝要偏暖,所以唐朝的江南四月可能正是梅子黄熟的成熟季,柳宗元的也就更好理解了,谁叫他在四季温暖多雨的广西呢,晚春梅熟可以理解。因为那里唐朝梅花十月开花。
窗外啼鹃催五更。"宋朝程垓《忆王孙·萧萧梅雨断人行》
但宋朝就让人感觉混乱了,这里的梅雨,是晚春早夏的雨,那绿树的绿荫刚刚长成,但是因为这场雨,让人有春寒的感觉,而且他也没有睡好,一大早上就被布谷鸟惊醒,急忙上路。
方回的这首诗非常笃定,说的是江南农历五月的雨,多少农民带着斗笠在雨中种植水稻。若没有这种连绵的梅雨,哪里会有将来稻花的香气和稻田的丰收?
这梅雨来得正好,那低洼的池塘都已经贮满了水,只需要打开一个口子,这水就能流到田野里。我应该知道积累粮食这个古老的道理,这么辛苦的劳作,这么好的雨,谁敢说自己穷途末路不勤奋呢?
这里可以看到,在宋朝的农村,梅雨固定是芒种节气左右开始下的夏雨,仲夏利于稻子插秧成长的雨水,可以推断此时也正是宋朝梅子成熟发黄时。
唤风绫扇小窗午。"宋朝《杨无咎齐天乐·疏疏数点黄梅雨》
这里的梅雨又和五月端午节联系在一起,五月的雨,就叫黄梅雨,哪怕天上只下了零星的小雨,但不妨碍这个端午有梅雨衬托。
在半阴半雨的天气里,吃粽子,喝菖蒲酒,身上穿着有艾虎图样的衣裳,头上插着符钗,手臂绑着红色的长命丝,闲下来在窗边摇着扇子,看看阴晴不定的梅雨天,不妨碍在家里过着传统端午。
老夫已作丰年想,鼓腹思为击壤吟。宋朝戴复古《喜梅雨既晴》
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田园,树木都已经绿叶成荫,这是梅雨初晴的时段,黄梅已经全部成熟,这雨功劳巨大不在梅子上,却是稻田之中水满。哪怕家里因为梅雨潮湿一片,连地上,椅子上都长了青苔,客人来的时候无处落脚,但是做为热爱田园的诗人加农民,这样的雨,对丰收有好处啊。那么宋朝江南地区种稻谷,往往是在芒种之后,仲夏之时,也就是梅雨是农历五月应对农时的雨。
这里就有了些区别,也就是宋朝农民眼中的梅雨是指的农历五月的夏雨,或者因为雨季漫长,梅雨季会延迟到农历六月。
而在文人笔下的梅雨,可能从梅子结果的春雨以直到成熟的夏雨,都叫做梅雨。
而当代气象学上的梅雨,和诗词以及古代农业粗放的划分又有不同,是特指每年公历67月份东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它有严格的"入梅"和"出梅"的科学指标。
那我们怎么感受梅雨呢?如果你是农业工作者,肯定要遵循科学的天气预报,做好农业管理,这里的梅雨预报,比看田间梅子黄了,更加精确。
那热爱诗词的文友,则可以宽泛些。也正是诗词中梅雨的暧昧广义,那从晚春到盛夏的雨,都是你的梅子青时雨,梅子黄时雨,只要你写得足够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