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长之至美食美景的句子,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6月21日—22日交节,今年是21日。
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所谓物极必反,这一天白昼最长,之后就阴气渐生,所以阳性的鹿角开始脱落美食美景的句子;雄性的知了开始鸣叫美食美景的句子;喜阴的半夏开始生长。夏至之后,天气变热了,也进入了雨季;从养生学角度讲,饮食需清补。
其实,这些,古诗词里早早就告诉我们了!而且用极美的方式。
星辰不会停止运转,一年四季交错轮回。想寄语那火热的太阳,今天能不能来点阴凉美食美景的句子?
夏天是个很美好的季节,也是个很难熬的季节,火红的太阳像个火炉,把大地炙烤得闷热,像个蒸笼。我们时常汗流浃背,甚至中暑。我们靠吃冰棍喝冷饮来解暑,靠开空调来降温,古人没有这些,只能祈求老天给点阴凉。
《酉阳杂俎•礼异卷》里说"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意思是夏至的时候送人扇子和装有脂粉的香囊,所有这些礼物,都有象征意义。这个显而易见啊,扇子生风,能凉快;脂粉味驱蚊子,抹身上还能防止起痱子。
看看,热也不全是坏事,相互赠送礼物,可能就赠出了一段段友情或爱情。
相比起权德與的祈求老天,杨万里的《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显得更实际一些,"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只是,把床挪来挪去,把扇子挥来挥去,这个夏至过得够累,也够折腾。
这是刘禹锡的关于夏天的诗,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夏至以后的天气特点:多雨,却"夏雨隔田坎",有时候道这边下,道那边不下。而且多是阵雨,"一片云彩一阵雨",有时候还常常"晴天漏"。当然,江南此时是是梅雨季,那雨可能下了几天都不会停。
夏至的雨是喜雨,农谚说"夏至雨点值千金",看样子比"春油贵如油"还珍贵。这时候气温高,庄稼长得快,也更需要雨水。杨万里《和昌英叔夏至喜雨》的诗里就有"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的句子,说明这夏至雨的难得;所以《荆楚岁时记》里说"六月必有三时雨,四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
这是韦应物写的关于夏至的诗,天热了,人家去北池避暑。这北池,估计相当于我们前些年的北戴河,公务员的避暑消夏圣地。白昼最长的一天,以后就夜长了。没来得及实现计划,又开始忧虑季节的交替变换了。衙门空闲,农事却繁忙,真不知道那些农人是怎么抵挡酷热的。中午十分一切都静悄悄,只有我在池塘边转悠,惬意得很。寂寞的门扉,郁绿的树;带着粉一样绒毛的新竹,初开的荷花的香气,在这忘了烦恼忧愁,天天对着华丽的酒杯畅饮。
这是赤裸裸地晒啊!这朋友圈一发出来,得多少人羡慕!就算是隔了千年,我们仍能感觉到那是个怎样快乐随意的夏至。
不象我们,为了生活,常常在夏日的大街上挥汗如雨,别说喝酒,就是在大树底下乘乘凉的机会也不多啊!
这是白居易回忆中的夏至。年轻时的白居易曾旅居江南,写出了那脍炙人口的《忆江南》;他曾做过苏州刺史,所以才有了这首关于夏至的诗。虽然已经过去了十三年,但苏州夏至日的美食还是念念不忘啊:飘香的粽子,肥嫩的子鹅。江南的习俗,《吴江县志》里记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而且"相饷"的不只粽子,还有夏至饼,就是一种很薄的烤熟的饼,里边卷上麦菜、豆荚、豆腐以及腊肉,祭祖后食用,邻里间相互馈赠。
古人夏至做的最重要的事是拜神祭祖,这个在范成大《夏至二首》里表现最为明显"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缠臂扶赢",不只敬天地拜神灵感恩赐予庆祝麦收,还要尊老敬老,把孝道融入进了夏祭活动之中。
其实,夏至这天最普遍的美食是""夏至面,也叫"入伏面",民间自古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所以不论南北,都有这个习俗。但是吃的不一样:南方花样多一些,阳春面、干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凉拌面;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都是用新下来的麦子磨成,有尝鲜的意味。新面做面条,格外的劲道,也格外的香。
夏至,阳极阴生,宜清补,多吃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要是我的说法,就是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痹"。夏天的水果多得两只手数不过来,又新鲜又便宜,多吃水果少吃饭,又能消暑又能减肥。
夏至来了,天热啦!最后送给大家史浩《永遇乐•夏至》中的两句话"角簟碧纱橱,挥扇消烦闷。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简单地说就是"心静自然凉",不管是自然的哪个季节,不管是人生的何种际遇,都是好心态最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