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3. 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4.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9.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10.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11.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 )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12.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篇》
13.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4.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论语名句填空集锦
15. 爱情《论语》:短信传情,不亦悦乎?有爱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关心常相伴,不亦知己乎?子曰:手机一响,胜过玫瑰千朵,爱你没商量!
16.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17.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18.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19.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
20.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1.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26.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27.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28.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
29.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30.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31.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篇》
33. 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38.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39.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4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42. 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4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4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48.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49.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50.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51. 为做学问而读书,是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古人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有那"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然而,莘莘学子能功成名就的毕竟有限,差别不在于人的智商和才气,关键在于人的毅力,在于能不能持之以恒。
5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5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54.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5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58.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59.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6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6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6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64.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6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6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67.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