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论语·阳货》记载,学生宰我曾质疑三年时间太长,提出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认为宰我的想法说明了他对养育了自己的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和深挚之情,是"不仁"之人
3. 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4. )首孝弟,次谨信。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6. 闺门①之内尽孝焉,闺门之外尽悌②焉,朋友之道尽信③焉,三者,孝之至也。(《盐铁论·孝养》)
7. 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8.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9.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4.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5.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6.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7.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18.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19. 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21. 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①为孝,五宗②安之曰孝,秉德不回③曰孝。(《贾子·道术》)
22. 《论语》记载,孔子主张对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奉养,还要在态度上恭敬和悦,即在言谈举止一切细节中,都要体谅敬顺父母。
25.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27. 曾子说:"居外不敬,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①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②无勇,非孝也。"(《礼记·祭义》)
28.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29.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31.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32.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33. 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杀①;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②。……可谓孝矣。"(《吕氏春秋·孝行》)
34. )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38. 故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①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②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39. 这一段主要介绍一种考察一个人是真孝顺还是假孝顺的办法,也就是通过一个人在有父亲监管的情况下,和没有父亲监管的情况下是否一致,来确认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只是我觉得以是否改变父亲活着时候的志向来确认一个人是否孝顺的观点值得推敲。这是将父亲的意志凌驾与儿子的意志之上的不公正、不平等的观点,是应该否定的。是否需要改变父亲活着时候的志向或父亲生前指定的道路,应该根据这个志向本身是否正确,以及是否依然符合变化了的环境,而不能只因为是父亲决定的就不能改变。父母往往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一些父母自己想当钢琴家,这个理想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就将这样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钢琴,也不管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天份和条件,残酷地强制孩子练琴。孩子一旦反抗,就说孩子不孝顺,这是极端错误的,也是非常不人道的,更是对真正的仁爱和孝顺的背叛。孝顺的基础我觉得应该是仁爱,是指孩子对父母的仁爱,而仁爱的基础应该是彼此平等和尊重,更应该是相互的。
40.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出自(春秋)《礼记》。
41. 白话释义: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43. 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44. 翻译: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
47.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
48. 翻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49.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51. 曾子①闻诸夫子②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生之,可谓孝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52. 论语为政第二原文2·5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
54.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
5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56.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58.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
59. 孔子曰:"由①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孔子家语·致思》)
61.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出自(明)《增广贤文》。
62.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63. 翻译: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64. 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65.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出自《劝报亲恩篇》。
66.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67. 曾子曰:"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是故椎①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存②亲也。"(《韩诗外传》卷七)
68.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69.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70. )"评析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
71.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75. )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76.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78. 翻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79.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评析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