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排比:A句式整齐,节奏匀称+B文章贯通,语势强劲+C集中内容,加重感情+D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4. 多方面对比的作用: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C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5. 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6.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
7. 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8. 拟声词:A使诗文更生动形象+B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9. 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11. 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13. 人物对话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B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14. 象征:A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15. 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
16. 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
17. 描写方法包括:A正、侧面B工笔、白描C多角度描写D动静结合E点面结合F寓情于景、情景交融G一些修辞、表现手法
18. 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
19. 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
20. 意象组合: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B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C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21. 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
22. 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23. 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24. 结尾段: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C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
25. 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26. 对偶: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27. 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28. 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
29. 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30. 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1. 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32. 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5. 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37. 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
38. 引用名言:A增强说服力+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
39.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40. 表颜色的词:A表现心情+B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C渲染气氛
41. 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
42. 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
43. 融情于景: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创造意境+C表达XX思想感情+D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
44. 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46. 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
47. 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
48. 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
50. 对仗:A显示语言的对称美+B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51.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
52. 借景抒情: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C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
53. 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
54. 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56. 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58.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60. 照应: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呼应文题
61.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62. 托物言志: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63. 设问: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D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65. 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66. 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
68. 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69. 内容上:开篇点题 、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70. 借代:A引人联想+B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C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
72. 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74. 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
75. 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
76. 反复:A写景抒情感染力强+B承上启下,层次清晰+C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77. 侧面烘托: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
78. 引用传说故事: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