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生学习生物不懂得要背什么,所以老师给的所有内容全拿来背,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去记,这都是不对的。生物学里有很多专有的名词和术语,只要这些名词和术语记清楚了,内涵和外延搞明白了,问题就都解决了。比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是两个名词,要知道光合作用是什么,分几个阶段,在哪里发生,过程如何,呼吸作用是什么,分几个阶段,在哪里发生,过程如何。只要真的能把这些内容记清楚了,不管题目如何来考,经过分析试题就能很容易的解决问题。所谓的难题,是出题人通过语言的描述,来设计学生思维上容易出现的漏洞,或者是偏差,引学生掉入陷阱。不过既然是陷阱,能够认清楚什么是正确的,反向去思维那些不认识的东西就是陷阱了。另一方面,这些名词和术语在考试的时候要求能够准确的使用,不能写错字,这就还是要求准确性。
生物课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所占的课时不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多, 从而导致有些学生对生物实验的了解不深, 不知道在实验课上应该做些什么, 所以在这种对即将要进行的课程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就必须做好实验课程前的预习和准备工作。如果同学们在预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教师提问, 在教师解答过程中一边思考一边做好笔记。对实验的原理和知识进行熟悉也非常重要, 最好能够记住并且自己理解, 这样在进行前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在实验进行的时候就会更加胸有成竹, 就算发生突发状况也能够自己从容应对, 不会出现不知所措甚至是火上浇油的情况。比如:在进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时, 同学们只有在实验开始前充分理解其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才能够积极主动去创造这样的环境, 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可以自己找到原因, 加以改进和完善。教师在开展这一实验活动之前, 通常在课前已经设计了明确的教学思路, 学生们可以通过老师的知识讲解来学习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基本原理, 然后通过已了解的知识原理将其代入到实验过程之中, 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运用已学知识。由此可见, 开展实验活动之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 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加强和巩固知识点。
生物教学过程中, 同一个实验会出现多种试验现象, 如果试验的目标不同, 学生们需要观察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 为了让学生们在实验课程上能够准确观察实验现象, 提升观察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需要在实验之前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 或者让学生自己设疑并由教师加以指导, 这样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展开观察活动, 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观察目的的实现, 从而提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