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2. 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令生贪恋诸事物,即刻放弃佛子行。
3. 《四十二章经》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4. 也许一生,就是一句话,也许一段经历,就是一个章节,也许的也许,就是一次叹息一种结局。这本书,其实只有自己能读懂!
5. 看破红尘天地宽。名不贪婪,利不贪婪。真诚清净悟真禅,平等慈悲,普度人间。
6.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日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四十二章经》
7. (佛心禅语)有一个人常常觉得生活没有任何意义,除了悲伤就是烦恼,所以,他越来微笑如水般柔婉,带给他人的心灵安慰和享受。微笑是一种力量,是幸福快乐生活的必需。微笑能够使烦恼得到解脱,使疲劳得到安适,使颓唐得到鼓励,使悲伤得到安慰。
8. (佛心禅语)海涛法师有一句名言:"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生活的。"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如何活着则是一种态度。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之间。"生命如此短促,我们应该懂得珍惜。
10. 其实感情不能贪心,不要追求爱的完美,只求实实在在的一种真实的踏实的爱情来涤荡心情,这才是正确的感情态度。
11. 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杂阿含经》卷三
12. 少欲知足乐,多闻分别乐,无着阿罗汉,亦名为受乐。菩萨摩诃萨,毕竟到彼岸,所作众事办,是名为最乐。《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圣行品
13. 所谓的唯美只存在于剧情里。因为不唯美,我们才会去苦苦追寻;因为不唯美,让我们知道还有一种东西叫做希望。其实感情不能贪心,不要追求爱的完美,只求实实在在的一种真实的、踏实的爱情来涤荡心情,这才是正确的感情态度。
14. 我不贪心,我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生命中永远有你。
15. 每日小额布施,持之以恒,反馈社会,是为做人的密行。
16.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17. (佛语心经)是金子总会发光。学习决不是为了扬名于世,但是真正学有所成的人,一旦社会和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就能作出重要的贡献,他的才华自然也就会为世人所知。
1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19. 涅槃是有,可见可证,是色。足迹。章句,是有。是相。是缘,是归依处,寂静。光明。安隐。彼岸,是故得名非三世摄。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迦叶菩萨品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是谓寂灭。《瑜伽师地论》卷五十
20. 莲花合掌禅意深,莲花合掌代表永恒的信心,就像无尽灯一样互相传递。
21. (佛心禅语)有爱心的人,处处给人温暖;有私心的人,处处给人冷漠。
22.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23. 家里的垃圾知清倒,内心的`垃圾(贪、瞋、痴)不知「倒」。
24. (佛心禅语)牢。——《佛陀的格言》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病痛。——海涛法师
25. 贪欲生忧,贪欲生畏;无所贪欲,何忧何畏? ——《法句经》
26.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27. 无心寂现,此是了因;福德庄严,须从缘起。二因双备,佛体方成。(五代)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中
28. 人只要有一念向上的心。向善的心,念念不舍,就是人生的出路,就是解决痛苦的办法。向上者,求证无上大涅槃;向善者,从一点一滴的善言善行做起。
29. 修行是对你的生活方式的一种优化与提升,你会变得更有慈悲心。更有智慧力。更有奉献精神。
30. 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32. 借彼魔恼,坚我愿力,只要将猛,不怕贼强。(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33. 修行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现有的生活状况。各安本位。安分守己,各尽各的责任和义务,在尽职尽责中来完成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责任和义务。
34. (去除三毒)佛法很简单,只要去除贪。瞋。痴三毒,就可以明心见性。生烦恼多,所以佛陀才开启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
35. (禅语悟道)不景气时,应自我教育去除贪婪。克勤固本,才能保安康。
36. (天天禅语)步步都要用心当下,若走一步。看一丈,脚步容易踏空。
37. 贪欲生忧,贪欲生畏;无所贪欲,何忧何畏? ——《法句经》
38. 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维摩经》卷中,文殊师利问疾品
39.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40. 家里的垃圾知清倒,内心的垃圾(贪、瞋、痴)不知「倒」。
42. 贪之甚,甚昏蔽而忘礼义;求之极,则争夺而致怨。
44. 佛经中说:"贪心炽盛的人无恶不作"。当人不能自主,随着贪心转的时候,便会做出很多泯灭人性的恶行。
46. 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严经》卷一
47. 若无所缘,心则寂灭。善巧方便之菩萨,行清净波罗蜜多,了知寂灭所缘,于善根所缘,亦不寂灭,于烦恼所缘亦不生起,于波罗蜜多所缘亦为安住,于空性所缘亦为分别,于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于所缘亦观也。《秘密不可思议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