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
3.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释义:用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那么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6.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7.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5.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7.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地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18.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1.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2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2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释义: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却能吃泥土,向下却能饮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24.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5.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文中用成功雕刻金石的例子来说明在学习中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文中以雕刻为喻,从反面论述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6. 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27.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8.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9. 荀子《劝学》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连用五个比喻,然后推论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0.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1.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2.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3.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释义: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黄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4.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5. 校园内,一幅幅尊师重教的墙画构成多组劝学篇。
36.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37.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8.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9.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4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2.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43.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释义: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走得快,但是能使人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44.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45.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52.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4. 为此,袁世凯于颁赠宝廉"敬教劝学"匾额,加盖"荣典之玺"以资奖励。[劝学造句]
5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释义: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