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出土了一批唐代文献,其中有十几封《放妻书》,展示出当时离婚协议书离婚经典语句心情的基本格式。从新婚到分别再到互相祝福,这类文书遵循着相似离婚经典语句心情的模式,可分为三部分。
新婚篇离婚经典语句心情: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古人们相信,两个人能够结为夫妻,是一件非常难得离婚经典语句心情的事情,是前世修来的福气。
所以,夫妻之间,恩深义重,婚后生活应该充满了幸福与快乐,似鸳鸯双飞,琴瑟和鸣;生儿育女,儿子能出人头地,女儿要内外兼修;双方一起孝敬父母,和睦兄弟,家族关系美满和谐,生活富足;最后两人一起白头到老,死后也要同葬一处。
盖闻妇夫之礼,是宿世之因,累劫共修,今得缘会。一从结契,要尽百年。如水如鱼,同欢终日。生男满十,并受公卿。生女柔容,温和内外。六亲欢美,远近似父子之恩;九族邕怡,四时如不曾更改。奉上有谦恭之道,恤下无傥无偏。家饶不尽之财,妯娌称长延之乐。
盖次伉俪情深,夫妇义长。幽怀合卺之欢,须念同牢之乐。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死同棺椁于坟下。
分别篇离婚经典语句心情:别人前世有缘,我们前世有怨
婚姻生活并不一定如想象中一般美好,甚至是充满了争吵、嫌隙,导致两个人日渐疏远,竟成仇怨。在决定分开时,回想过去的这些事情,都化作一句感慨:或许我们是前世的怨家。
当初在一起就是个错误,所以才会导致今天这么多的争吵,两个人就像猫鼠一样互相憎恶,甚至影响到两家人之间的关系。比如,一则《放妻书》里写道:"若结缘不合,必是怨家,故来相对。妻则一言十口,夫则眅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犾一处。"
夫妻二人成婚之后,多年来感情不和,并且导致双方的家族以及邻里关系也不好。这对夫妻可能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吧,颠沛流离,家业破败,家中靠丈夫耕田、妻子绩麻为生,因此心中很多怨愤,二人日常相处,也大多是争吵打骂,终日互相埋怨、憎恨。
最终,二人意识到,他们之间就像是干燥的沙子,想要握紧成团,永远也做不到,于是决定分开。
何乃结为夫妇,不悦数年,六亲聚而成怨,邻里见而含恨。酥乳之合,尚恐异流;猫鼠同窠,安能得久。二人意隔,大少不安。更若连流,家业破散。颠铛损却,至见宿活不残;擎䥞筑瓮,便招困弊之苦。男饥耕种,衣结百穿;女寒绩麻,怨心在内。夫若举口,妇便生嗔;妇欲发言,夫则捻棒。相憎终日,甚时得见。饭饱衣全,意累隔年,五亲何得团会。干沙握合,永无此期。谓羊虎同心,一向陈话美词。心不合和,当头取办。
即使是这样,但在分手的时候,仍然要保持体面的姿态,召集双方的父母、亲族,当众说明,请大家做个见证,说清楚这么多年来的纠葛,表达双方决心分开的意愿,然后协议离婚,写下这封文书,并且画押为证。
在这些文书的最后,似乎是因为放下了心中的怨恨和执念,又或者是希望有一个干净利落的了断,不要再拖泥带水,有些人会附上一些关于财产的交代。
有些是说,在这几年里丈夫所花费的钱财,就当做是赠予妻子;也有一些是说,由于过去生活贫苦,现在妻子不要再执着于过去的苦日子,丈夫也不要再提这些年衣食住行所花费的钱财,就让一切都留在过去吧。
等到这些都商量妥当,便是往日恩怨一笔勾销,如过眼云烟,双方都能够再重新开始。
这一部分往往也是最动人的部分,当爱情已经不再,也不必留下一地鸡毛,或者变成终身的仇人,而是以平淡的口吻,以旁人的姿态,给予彼此祝福。希望妻子在离婚之后能够重回少女时期,梳妆打扮,再嫁一位良人,高官厚爵,富贵美满;丈夫再娶一位美丽温柔的女子,举案齐眉。
两个人放下过去的怨结,像是水中的鱼,山林中的马,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正所谓"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蛾媚,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已归一别,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
自别已后,愿妻再嫁富贵得高,夫主再侵凌论理。一似如鱼得水,任自波游;马如捊网,任山丘。
也有一些夫妇,或许是以前实在是一对怨偶,终于决定分开,能够大度地对祝福对方;但是又因为饱受过去种种纠缠的苦楚,不希望双方再有任何的牵扯,于是在签字画押,当众见证之后,还要立下誓言,绝不毁诺。
如果谁再主动说起过去的事情,那就要招来祸患;谁先毁诺,就再也找不到下一段美好姻缘。如此指天誓地,也可以想见当日积怨之深了。"愿君不信前者言,山海为誓,日月证明。愿君先者,男莫逢好妇,女莫逢好夫。"
有趣的是,这些文书中,有一封是以妻子的口吻写的:
今亲姻村巷等与妻阿孟对众平论,判分离别。遣夫主富盈讫,自后夫则任委贤央,同劳延不死之龙;妻则再嫁良媒,合卺契长生之奉。
由此可见,这批《放妻书》,并不是男子单方面休妻的文书,而是夫妻双方在平等协商之后共同签订的契约文书,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唐代开放的民风和思想观念。
这批敦煌《放妻书》,展示着文学作品以外的古代婚姻与爱情。它们的开始没有那么轰轰烈烈感天动地,也许是自由恋爱,也有可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它们的结束也没有那么催人泪下,可能是被贫穷打败,甚至有可能是婆媳关系的问题,显得有些世故庸俗。
但这确实又是最真实的状态,有少年时期的遐思,有步入围城之后的日常生活的琐屑,有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时的怨恨和争吵,又有放下之后的释怀与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