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和我相处的时间都不短。看着他们从稚气未脱的小朋友慢慢蜕变成自我意识强烈的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感悟,很难不让人感叹时间的魔力。
几乎是眨眼间,就看到岁月越过了几座山头。它总在悄无声息地更迭。
他们的成长是生命齿轮转动的结果,但因成了我的学生,竟也在无形中带动了我的生命轨迹。
我似乎也在孩子养育的这门功课上提前获知许多,将他人养育孩子的过程浓缩成一杯Expresso,一口呷了下去,苦味甜味混杂其中。
慢慢从一个懵懂未知的状态成长成熟,我的心态也在几经捶打后愈发刚毅。
我更加确信老师这个角色不是万能的。老师不是救世主,它充其量能够发射出自己微弱的电信号,还得看学生是否愿意接收。
如果父母无法为孩子构筑一个坚强的心理内核,即便外表再光鲜亮丽,我们也无法确定他们的心理防线会在哪一天崩溃……
这个学生似乎一早就决定了自己要当一条闲鱼。人心里若笃定了一事,外人实则很难动摇。
我从一年级开始辅导他,那时候他还是个可可爱爱、老老实实的小朋友。虽然每天功课繁重,但他还是努力地配合着任课老师和我的安排。
男孩儿发育的速度相对女孩儿来说,确实要慢上许多。他个子小,大脑运转也不大跟得上节奏。每天除了必要完成的功课之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复习,否则他一定很快将刚学会的知识抛诸脑后。
在任课老师和我的双重夹击下,他卷面上的分数一路攀升,实实在在地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但这份因努力而获得的快乐实在太短暂了,学生唯一的诉求就是能少写或者不写作业。
换了一组任课老师后,他敏锐地意识到新老师不像先前的老师那么严格,再加上"学生要自己抄作业"的要求下达后,他的本性逐渐暴露。
他漏记甚至不记作业,撒谎撒得面不改色,用过硬的演技瞒骗了所有人。班主任终于忍不住给家里打了电话,和家长沟通了实际情况,于是,他被怒不可遏的家长胖揍了一顿。
本以为被揍了以后,他应该懂得知错就改,可结果是他仍旧选择我行我素,成功解除了所有人对他的信任。
我多次找他深聊,试图了解一下他内心深处的想法,但他表面上总是一副"我听懂了、我会改变"的样子,实则心里毫无波澜。
聊完后一切照旧:上课放空,作业不会,有些重复再重复的题竟然到了五年级还是一副从来没学过的样子。三、四年级的期末考,因为卷子难度不大,他凭借着短期内的大量练习考出了还不错的成绩(80+),令他饱受夸赞。
父母聊天,总会聊起孩子的成绩。他不爱学习这事,母亲的朋友圈都知道。可他总能在期末力挽狂澜,搞得阿姨们云里雾里,总以为是我这个辅导老师施了什么魔法。
我尴尬得不知如何回应。我太清楚他的底子,以他这样的状态下去,越往后只会越学越糟糕。
果不其然,还没升到五年级呢,他就凭借一己之力在四年级的期末考中,将分数成功地考到了60分。他会因为考差了而失落吗?不会。分数的高低无法激起他心里的任何波澜。
在他的眼里,我看不到光,看不到他对任何事情的热爱。他只是日复一日机械性地完成该完成的任务。
这学期他刚上五年级。解方程学了一次又一次,X²的含义讲了一回又一回,石头击打水面能泛起波纹,而他的脑海里却没有一丝涟漪。
这回期中考试,他再创新低,全力越过了及格线。什么样的孩子最难教?就是这种从思想上不为所动的孩子。
在《园丁与木匠》这本书的后记中,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昱鲲老师的一番话完美地道出了我的心声。
在此,我用自己的话转述一下:
市面上已经有太多的育儿书教授育儿方法,譬如如何让孩子听话、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等等。这些方法确实能帮助到一些父母解决问题。
但是,育儿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样,最重要的是"为什么(why)",其次是"怎么做(how)",最后才是"做什么(what)"。只有解决了核心问题,外围的问题才能水到渠成。
如果我们不再是从父母的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而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呢?
我们可以通过孩子身上一些明显的指标来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父母是否合格。譬如孩子的成绩、大学、工作、薪水等等。
它没有外在表现那么明显,但也可以通过观察或者测量来发现。那些拥有突出品质的孩子,哪怕外在表现并没有那么成功,依旧会被称赞"优秀"。具备创造力、好奇心、探索欲、坚毅品格、社交能力……的孩子,可以驱动他们的外在表现。
只要他能始终持有好的品格,将来总能取得好的成就学生的生活感悟;反之,一个孩子哪怕现在成绩再好,但如果缺乏坚毅的品格,也不具有成长型思维,那他将来难免会在终身学习的队伍中落后。
这是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和自己所构建的核心模型,是孩子们还在懵懂之时形成的对世界和自我的一系列最重要的核心看法或感受。不要说别人很难轻易观察到,就连孩子自己,也可能意识不到。它是一种本能反应,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
它们三者的关系是:心理内核影响特质风格,特质风格又影响外在表现。
外在表现如此容易被观察到,以致于多数人总是倾向于拿最一目了然的指标来进行比较。
越是外在的因素,在我们的评价体系里占得比重越大,而更重要的内层因素,反而常常被忽略。
而实际上,最难改变同时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内核。
不少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本末倒置的行为,花费大量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外在表现。
以学习为例,父母本应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令他们具备对抗逆境与困难的勇气,进而使孩子拥有一个更高的内隐自尊。可惜很多父母选择牺牲心理内核,以实现外在表现的速成。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那么重要,重要到哪怕放弃自己的兴趣也要争取父母的爱。或许孩子可以在某些领域里一直表现得光鲜亮丽,但长此以往,他们可能会逐渐迷失自我。
学生的成长经历让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我们无法培养好孩子最内在的心理内核,他们终将可能朝着父母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