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艺界,流行这么一句话:三年学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师傅。
徒弟入门后,先干粗杂活儿,担水、扫地、拉锯、磨刨刃、锉锯,干上一年左右,师傅才叫跟着学推刨子、凿眼等下手活儿,以后逐步捉锛、抡斧、打线、开料。
年轻教师同样如此。有时候听老教师一节课觉得好,原样照搬到自己班级里,却发现节奏完全不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为什么?因为老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绝非一时半刻可以附身的。
有时候看老教师与学生交流三言两语春风化雨,同样的话学来用在自己学生身上,却是鲫鱼蹦跳惹了一身腥臊。为什么?因为老教师的气场以及他们对学生的脾性了解使他们工作起来游刃有余。
记得小时候看祖母踩缝纫机,一边和人聊天,一边手里移动布料,一边脚下踩得风生水起,脸上洋溢的恬淡笑意,让我觉得缝纫是一种多么潇洒的手艺。等自己鲜嘎嘎踩上缝纫机,差点把手指甲钉穿!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世间万事,无非就是熟能生巧而已。
年轻教师有长长的三十多年,慢慢去学习,去研究教育的山河万象。
青春少年却长发如盖,是学歌星影星的耍酷装拽,还是对世界缺乏安全感,所以层层包裹自己?
上课不停讲话插嘴,是刷存在感求关注,还是纯碎性格太外向?
同样的老师教两个班级,一个班级默写比较差,是整体都差,还是后进生比较多?
发消息给家长督促孩子学习收效甚微,是家长不理睬老师的督促,还是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有的亲子关系有问题,家长根本无法管教孩子?
把问题当课题去研究,把生源当资源研究。研究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你要做好辛苦的思想准备,因为研究的过程相对枯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育之路难度更甚于登山涉水,若是做好了坚定的思想准备,就不会在意汗水泪水,总有在山顶把酒临风、喜气洋洋的时刻。
一路走来,无数机会是学校领导给予的,无数难题是学校同事帮忙的,无数苦恼是搭班老师化解的,更有萍水相逢的同路人鼓励支持的。心怀感恩。
你也许真的很优秀,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所有的机会和荣誉都是你该得的。"墙角的花,孤芳自赏时,天地变小了。"
其实有很多人和你一样努力,和你一样优秀,作为学校领导,更希望的不是你的一枝独秀,而是春色满园万紫千红,所以有时候机会与荣誉不会集中于一个人,也请你理解,不要闷闷不乐。放开心胸,和你的伙伴们一起切磋共同进步,那是年轻人该有的朝气蓬勃。
有一次来到某省某小学,看到学生的作业本上老师打的√很特别,翻了一下别的功课的作业,所有的√一模一样,很是好奇。
老师们苦笑着告诉我,他们的校长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要求每个老师打√都要打"直钩",大小长短都要相似,如果不这样操作,校长会找谈话,会觉得老师批作业随意马虎敷衍。
也有的地方规定五年以内年轻教师书面备课笔记必须写满4页纸,否则就是工作不认真。年轻教师们动员了家庭成员一起帮着抄教案。
还有,给年轻人压担子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为借口啥事都让年轻教师做哦。
我认为,年轻教师在头三年内最重要的事是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与老教师一起集体备课,听老教师的课,老教师去听年轻教师的课并做诚恳的评点,年轻教师赛课,年轻教师接受专业性的培训……三年把讲台站稳了,对教育教学有点把握了,不再兵荒马乱手忙脚乱了,再慢慢增加别的担子。
想起工作30年长征般的跋山涉水,想起一路走来无数帮助过我鼓励过我的高人、贵人,想起经历过的彷徨与苦痛,也曾有极限时的绵软无力想要放弃。
那一路深深浅浅的脚印里,藏着岁月风雨,藏着酸甜苦辣,藏着我最美好的青春,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