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苏轼作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因与改革派政见不同,被贬黄州改迁汝州任团练副使时,与友人观赏庐山的景色之后,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在庐山西麓的西林寺墙壁上,题写了这首千古名篇。
庐山景色优美,苏轼游览中直接的感受是,无论从正面,还是侧面看庐山山岭,都是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首诗,按字面意义欣赏,那里的景色太美了,给人一种在直升机上俯瞰俊美庐山的感觉。
那么苏轼真的就是见景生情,索性写之吗?恐怕没那么简单,根据苏轼的人生阅历、政治感悟,应该与当时以王安石主导的新政有关。
因为苏轼在变法的问题上比较贴近保守派,但是他又不偏激,主张汲取好的新法,融合老的制度,因此新旧两党对他都有微词,所以他置身其中,难免使其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
同时这首小诗,也激起了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诗中除了有奇秀山峰给人以美感之外,似乎更有意义深远的哲理在启人心智。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想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所以面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因此要认识事物的事实,就必须要摆脱主观的成见,才能更理智、更豁达的处理好繁杂的俗世人生。
因此,这首小诗紧紧扣住游庐山时的自我独特感受,借助庐山的奇秀形象,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却与众不同,这四句句句是名句,句句有哲理,实为写景喻理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