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源头,《诗经》中的每一篇都和生活紧密贴合,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此境清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此语无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景缠绵。
《诗经》的美,美在意境,美在语言,更美在感觉。这篇文章,我们来看看诗经中一首著名作品《国风·郑风·子衿》——
这首诗中,"子"是周代对于男子的美称,"衿"为衣字旁,和衣服有关,指的是衣襟部分,"子衿"指的是当时有些许才华的男子所穿的服饰,而下文"子佩"指的就是男子系玉佩的绶带。
"宁"也和现代意思有所不同,此处意为难道。"挑"的读音有两种说法,一读tiāo,一读tāo,"达"读音为tà,指的是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你的衣领青青,我的心境悠悠。如果我不去找你,难道你就不给我一点你的音讯吗?你的衣带青青,我的思念漫长。如果我不去看你,难道你就不会来看看我吗?
我独自在这高高的楼宇之上走来走去,一天见不得到你,就好像是已经隔了三个月那么长。
整首诗读来缠绵悱恻。都说,感情之中,那个爱得多的人总是在等待,就如同诗中的女子。
前两节还在心中有责怪有埋怨,希望心上的他主动一些,心中的无奈和期待浓浓如流,但痴情如女子,即使是他不来找他,即使是已经默默下了一百次决心,再也不要见了吧,在最终还是抑制不住心中的思念,站在高高的城楼上,期盼着看到他的身影。
而这种热切的期盼,甚至足以让她乱了方寸,就如同《迢迢牵牛星》中描写的织女"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看不到爱人,以至于无心去做任何事情。
无论时代变迁,还是光阴流转,不变的是在感情中热恋的人的心。诗中的女子,像极了每天晚上抱着手机,等待微信消息的我们。"不见信息,泣涕涟涟;即见信息,载笑载言"。
这一首诗,能将女子等待爱人的心境刻画的入木三分,便在于《诗经》作品所展示的现实性。
诗中女子,热恋着一位青年,约好的时间,要在城楼上见面,结果却久久等不来男子,又没有任何音讯。她望眼欲穿,焦急的来回踱步,她在生气、埋怨和不甘中一遍遍徘徊,终是割舍不下心中的牵挂,从而还是妥协。
细节之中见感情,对于诗中女子来讲,她对男子的感情正如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女子。记得他的衣襟的颜色,记得他的衣带飘飘,一个"挑"和"达"更是将这种等待的心焦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子衿》,在《诗经》之中,算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篇了。短短五十多字,便刻画出了一位恋爱中女子的动作、神态、心里。虽看似是一首埋怨诗,但其中所展现出的女子的独立、大胆、勇敢,也是那个时代所少有的。
我们在读起《诗经》的时候,有时候不免会产生疑问,有些句子总感觉前后不搭,为何正在交代事件和人物,莫名其妙就突兀地插入了景或物,就如同这里的一句"青青子衿"。
但每一首诗如果放下严格的文章套路去读,便会发现诗中的任何东西之间或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之所以有时看似工整的句式在内容上阙稍显凌乱,其实这正是这种现实风格的真实体现。
自然而然的生成,随心所欲的咏唱,让这些句子更加贴近普通人的心理,《诗经》真正的是源于生活的现实之作了。
等待,本是感情中的常事,因而这首《子衿》读来才如此让人熟悉,好似久违的故人,借着别人的故事,看到自己的心情。
遇见你,生命便多了份无期的等待,虽煎熬,却也充满着期待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