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2. 子曰:xxx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xxx
3. 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4.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5.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9.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xxx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xxx
1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
20.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22.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
25.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26.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8. 冉求曰:xxx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xxx子曰:xxx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xxx
29. 子曰:xxx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xxx
35.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xxx思无邪。xxx
40. 子曰:xxx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xxx
41.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2.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4.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1.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4.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58.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61. 上好礼,xxx莫敢不敬;上好义,xxx莫敢不服:上好信,xxx莫敢不用情。
6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66. 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
67.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7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75. 子曰:xxx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xxx
76.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8.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8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2.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孔子
8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4.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85.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