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 李颀《望秦川》
6.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7.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 王冕《白梅》
11. 释义: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12. 岁寒三友:三友指松、竹、梅。松、竹在寒冬季节枝叶不凋,梅花则迎寒开放,所以称"岁寒三友"。它们被认为有骨气,值得仿效为友。
13. 译文:摆脱尘劳事不寻常,须下力气大干一场。不经过彻骨寒冷,哪有梅花扑鼻芳香。
15. 南宋诗人陆游爱咏梅,北宋仲仁和尚爱画梅。陆游总是站在风雨交加的黄昏,瞅着正在开着花的梅树感怀身世;仲仁和尚总是躺在自己的床上,盯着窗前放置的梅花察言观色。之所以要躺着看梅花,是因为他发现每当夜色来临之际,梅花会在月色下展现出疏影横斜的奇妙身姿。每到此时,仲仁和尚都会连忙掏出笔墨,细细描摹梅花的形状。虽说在北宋时期,画梅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但完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这种画梅手法,仲仁和尚是当之无愧的创始人。
18.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20. 殊非际遇出深山,颠沛流离若等闲。三献君王天下晓,安知缘在此中间。
28. 松树大多瘦硬、劲挺、多姿,所以画"松"与画"峰"一样讲求下笔的"硬气"——笔的燥硬、用墨的深沉以及恰当的渲染,都很重要。在李唐这幅《万壑松风图》中,能看到不少北派诸家"硬笔"的技巧,在气势夺人的峰峦之外,古松满谷,松涛万顷,同样气势雄浑而端重。所以如果想要把松画好,不妨多留意松树的前后关系,运笔用墨最好学习李唐那般,短促、干松、铿锵有力。坦荡胸怀,画由心生,据说经常画松之人可得"海纳百川"的胸襟。
29. 岁寒三友之墨梅,QQ号(2540325904)师从红楼诗缺两行,得其雅正。岁晚思无已,花中偏得名。
32. 沐雨披风彻骨贫,岩边深谷度年轮。偶然孕却黄金梦,便有无穷开采人。
35. 妆台昔日巧为宾,总是惺惺映玉人。何故今朝无了趣,孤芳落落久生尘。
37.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 张谓《早梅》
39. 夜倚深秋细细听,风中倦影叹伶仃。天南地北浑为客,欲问家山何处停?
40. 岁寒三友:松、竹、梅描写梅花的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4.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下年 一作:明年)
46. 要想知道这青松又多么纯洁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
47. 大面积对松树刻画的作品,除了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之外,在书画集大成者的宋代,也涌现出一大批画松的高手。南宋李唐有一幅著名的《万壑松风图》,长17厘米,宽18厘米,至今仍被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当年李唐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已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家,但画中所有的落笔都刚劲有力,无论是岗峦还是峭壁,都好像有斧头刚刚凿过,表现出特别坚硬的感觉。
48. 译文: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50.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唐钱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唐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唐岑参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俄)莱蒙托夫《帆》啊大海——你多么慈祥,博爱——(美)狄金森《蓝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51. 译文:分别后不知你的行程远近,满目凄凉心中有说不尽的苦闷。你越走越远渐渐断了书信;鱼书不传我去哪里问讯?
52. 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一时折得,铜瓶插看,相映乌纱。明日扁舟东去,梦魂江上人家。
53.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得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55. 既是一个故事,一种形象,既是一件艺术品,也一种流行文化。可以说,无论是放在过去还是现在,"岁寒三友"都是我国文化界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
56. 译文:白梅生长在有冰有雪的树林之中,并不与桃花李花混在一起,沦落在世俗的尘埃之中。
59.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67. 描写岁寒三友的诗句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68. 译文: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我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子变成白玉般洁白。
74. 没能看到它那笼聚云气的心志,谁能知道它有不畏霜雪的傲骨。
75. (相聚文学)移民车上的思绪‖作者王敬平‖朗诵张思扬
76. 寒冬时节,松经冬不凋,竹傲骨迎风,梅耐寒开放,人们常常称它们为"岁寒三友"。自古以来,人们就喜爱松梅竹,写下不少动人诗篇。
79. 对于仲仁和尚笔下的墨梅,同朝诗人黄庭坚这样形容:"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像这样以水墨晕写梅花的各种姿态,以画风而论自然自成一格,因此也受到不少同行们的追崇。文人画家扬无咎是仲仁和尚的"粉丝"之不仅学习了水墨晕染技巧,后来还创立自己的画派,以白描来勾画梅花,那是后话。
80. 据史书记载,古代有不少文人都是"鲜花控",且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81.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83. 岁寒三友之翠竹,QQ号(1253075171)师从红楼诗缺两行,得其拗峭。仍留负霜节,唯有岁寒知。
84. 无题二首作者:李商隐(唐代)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86. 寒冬时节,松经冬不凋,竹傲骨迎风,梅耐寒开放,人们常称它们为"岁寒三友"。自古以来,人们就喜爱松竹梅,留下了不少赞咏它们的诗文。我们一起来读读古人是如何描写它们的。
91. (相聚文学)甘肃徽县张卫红/古诗(吟春)十首
92. 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94. 郑板桥爱竹,爱得人尽皆知。相对于其他艺术大家对于风花雪月的博爱,这位清代画家一生只画兰、竹、石,可以说是相当专情。竹子所代表的是一份气节和修为,后人之所以提起画竹就想起郑板桥,大概是因为他的画法与众不同。
95. 形神未与差毫分,原是天庭桂魄身。怎奈微躯投在水,风欺鱼戏不为珍。
97. 描写岁寒三友的诗句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