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本文标题改为《长勺之战》好吗?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6.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有何作用?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做铺垫。
8. 与第(2)段中的"齐人三鼓"相照应的句子:三而竭
9. 你是否赞成"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谈理由。
10. "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怎样的特点?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急切求成的特点。
12. 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 体现曹刿富有责任感、爱国精神、参与精神的词语:请见、请从
16. 从"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可以看出鲁庄公的"鄙",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求神灵的保佑上。
18. 表现曹刿深谋远虑、稳重果断、胸有成竹、沉着冷静、从容不迫、谨慎小心,善于捕捉和把握作战时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的词语是:未可,可矣
20. 文中和xxx的"敌疲我打"的战术,《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的战术相近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1. 第2段通过写曹刿的言行,表现曹刿什么特点?
22. "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3. 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鲁庄公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不鄙,表现在哪里?)
24. 曹刿是个平民,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担当起拯救国家的重任,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具体体现,他的这种思想可以用哪句名言来概括?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自己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最好体现?
25. 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26. 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
28. "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表明了什么?
30. 概括第(1)段内容: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曹刿"政治上的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略观点。
32. "何以战"一问,表明曹刿怎样的思想特征?深谋远虑,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34. 鲁国在战争中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5. 与第(2)段中的"齐人三鼓"相照应的句子:
38. 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一鼓作气,在文中的含义是: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今义是: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39. 曹刿是怎样一个人?鲁庄公是怎样一位国君?联系本文对曹刿和鲁庄公作评价。
40. 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41. 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语句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2. 曹刿评价鲁庄公竭诚为民办事,能够取信于民,可以凭借这一条件去打仗的句子是:
43. 表现曹刿谨慎小心、详察敌情,把握追击时机的句子:
44. 文章的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45. 从""可以看出鲁庄公的"鄙",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求神灵的保佑上。
47. 从鲁庄公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的回答中体现了什么?
48. 统观战前曹刿所言,皆着眼于什么?体现了曹刿的什么特点?
49. 就第(2)段的内容、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50. 与第(2)段中的"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句子:
52. 齐师攻打,而鲁庄公仓促迎战,表现了什么?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
55.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56. 就第(1)段的内容、写法写一段评注行文字。
58. 曹刿阐述把握作战时机的句子:(1)进攻时机:彼竭我盈(2)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59.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60. 曹刿两次抓住战机,一次是在彼竭我盈之时,第二次是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
61. "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2. 曹刿评价鲁庄公竭诚为民办事,能够取信于民,可以凭借这一条件去打仗的句子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